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虚假广告的泛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广告行为中两个重要主体广告主与广告发布者建立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和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虚假广告的建议措施。对广告的监管和对虚假广告的治理应以对广告主的监管为重点,设立专门的广告审查机构,并强化对广告发布者和代言人的管理,同时还要增进消费者的维权和法律意识,积极发挥广告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这样方可有效遏制虚假广告。  相似文献   

2.
虽然《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迈出了对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立法的第一步,但其适用范围有限,应把其纳入到《广告法》中。对于责任形式,应以代言人的广告收益为限承担连带无过错责任为宜。在本文中,笔者对虚假广告等相关概念、追究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的合理性,以及责任形式进行了分析,希冀对完善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王田  董莉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4):179-191
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虚构事实,造成消费者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误解,从而获取利益的行为。本文考虑了政府、消费者在企业广告决策中的作用,建立两阶段模型,研究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下政府监管力度、消费者负面口碑效应、产品生产成本等因素对广告策略选择的影响。基于企业在四类广告策略(不进行虚假广告、仅前期进行虚假广告、仅后期进行虚假广告和一直进行虚假广告)中的选择,本文着重分析了政府相应的监管策略。通过详实的数值分析,探究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利润和具体的政府监管策略,最终提出对策和建议来限制企业的虚假广告宣传、提高消费者效益并净化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 如今,打开电视,广告便会扑面而来,这种“图象广告”比“铅字广告”更受人们青睐,因为它更直接、更形象。但是,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的电视广告也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种种副作用,令人忧心忡忡—— 现状:触目惊心 中国有句俗语道:无病吃饭,有病吃药。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虚假药品广告泛滥成灾,在药品的世界里,搅起了股股污泥浊水,致使治病的药也张大了血盆大嘴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虚假广告在房地产、医疗、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尤为突出。近年来,在旅游等方面也大量泛滥,甚至漫延至教育产业,层出不穷的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事件一次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名人虚假广告进行法律规制已刻不容缓。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却存在缺失,难以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本文拟针对我国现行法中的缺陷与不足,就相关法律规制体系的完善提出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张毅 《经营管理者》2009,(21):364-364
在报纸、电视、网络在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地对人们进行广告轰炸的时代,广告公司在进行广告活动时,有些广告产品直接就损害消费者利益,虚假广告(特别是虚假医药广告)经常出现,很多广告的格调与文化品味也有待商榷,广告失衡与错位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迷失,广告人自身素质不足,行业规范和广告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广告受众判断力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就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要防范和杜绝这些现象就要从广告人、广告制度和法规以及广告受众三方面同时改进,三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高俊杰 《经营管理者》2013,(20):229-229
我国的法律规制体系以及国家整治虚假广告的新举措在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还不能完全有效地打击虚假广告。文章从"健全与广告相关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角度阐述了有效整治虚假广告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前,至少一半以上的广告使用名人代言,消费者将品牌代言人告上法庭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我国现行《广告法》将代言虚假广告的名人排除在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范围之外,使得名人代言只享收益,不担风险,是不合理的。法律应该明确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加大审查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广告自律行业的作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9.
虚假广告的泛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广告行为中两个重要主体广告主与广告发布者建立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和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虚假广告的建议措施.对广告的监管和对虚假广告的治理应以对广告主的监管为重点,设立专门的广告审查机构,并强化对广告发布者和代言人的管理,同时还要增进消费者的维权和法律意识,积极发挥广告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这样方可有效遏制虚假广告.  相似文献   

10.
<正> 幽默是人的一种潜在本能,是一种精神调节剂,它能减少人们的压抑和忧虑,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维护心理生理的平衡,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近年来国际广告获奖作品中相当一部分都运用了幽默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广告表现策略,幽默广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备受人们的推崇。 一、幽默广告的独特魅力 一个成功的广告对消费者心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绿色广告发展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鑫  吴丹  荆美星  童诗兰 《管理学报》2009,6(5):704-709
通过文献回顾,将西方绿色广告的发展和研究分别梳理为4个阶段和5个领域,这5个领域分别是:绿色广告的界定与分类研究;绿色广告诉求及绿色程度评价研究;消费者特征对绿色广告策略和效果感知的影响研究;绿色广告虚假承诺及监管研究;社会责任型绿色广告研究.最后,归纳分析了西方绿色广告在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对国内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虚假广告管制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广告逐渐成为消费者了解商品价格、特性与种类的重要信息来源,许多时候广告宣传的力度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但是目前虚假广告泛滥。因此,有效的广告监管制度就成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市场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制度。本文介绍了我国广告管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广告监管分析模型,依据模型对我国广告监管制度进行了博弈分析,提出了改进广告监管制度的初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告攻心术     
<正> 广告实施攻心战术,采用夸张的表现方法,设计广告情节形象,可以起到引人注目,留下深刻印象的效果。 故弄玄虚术 广告贵在创意。有创意,才有魅力。借用文艺创作惯用的手法,在广告中制造悬念,有意隐去其“庐山真面目”,延长了人们对广告内容的感受时间,诱导人们带着疑问弄个明白,迫不及待想早点看到“谜底”,为以后加深广告印象打下伏笔。 深圳“太太口服液”是一组成  相似文献   

14.
正从十几年前的QQ,到如今的微博、微信,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社交工具不断升级。虽然2013年腾讯曾明确表明微信不是营销工具,但由于其准入门槛低、运营成本低、客户基数庞大、不受区域限制、快速传播等优势,逐步成为新的广告宣传媒介,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微信广告,顾名思义,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广告。但是,部分微信广告内容存在虚假宣传、涉嫌不正当竞争、扰民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现象。工商部门作为广告监管的职能部门,应重视微信广  相似文献   

15.
《领导文萃》2013,(16):139
我公司于2013年3月份上旬在《领导文萃》2013年第3期上半月封底上发布"平潭特·特区中特曲,福建省政府接待用酒"广告。该广告涉嫌假借"特供"名义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  相似文献   

16.
<正> 1993年12月中旬,西充县155户“金丝熊”养殖户状告供种的安岳县珍奇动物研究养殖场、引种的西充县科普服务公司,诉称其广告虚假,导致误解乱养,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案经西充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事实,判决原告胜诉,获得十万余元的补偿。当地老百姓极为振奋,都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真是及时雨,显神通,威力大。  相似文献   

17.
原志勇 《决策探索》2009,(24):79-79
一、真实性原则 广告的生命在于真实性,一则虚假广告是没有生命力的,发布广告的灵魂是广告的真实性。真实性原则要求广告的内容实事求是,具体地说,第一,广告所介绍的商品和服务本身应真实;第二,广告主自我介绍成分应真实;第三,广告中的承诺应真实;第四,广告中引用的佐证应真实。  相似文献   

18.
以移动广告为研究背景,研究地理定向和消费者产品偏好定向相结合的混合定向方式下企业的定向广告投放策略,同时通过对比企业投放定向广告与大众广告,研究企业的广告策略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企业运用定向广告策略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提供差异化较大的营销策略:对属于企业近距离范围且偏好企业产品的优势市场,企业应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并实行高价;为了争取部分远端劣势市场的收益,企业应向其投放一定力度的广告并实行低价;对属于双方的竞争市场,企业应选择中等程度的广告和价格。同时,通过与企业投放大众广告相比较,发现竞争企业使用定向广告策略反而不如使用大众广告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司廷俊 《决策探索》2009,(22):65-65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房产广告也发展迅猛,不但形式多种多样,以吸引购房者为目的的承诺也越来越多。但当这些承诺无法兑现时,往住引起购房者强烈不满,发生争议,甚至对簿公堂。在房产投诉中,虚假广告的投诉量位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决策与信息》2009,(12):57-58
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明星、专家、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在本企业或者产品广告中邀请他们担任证明者、推荐者或者形象代言人。而商业广告传达虚假夸大信息,欺诈误导消费者时,除了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以外,广告出演者是否也需要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法律对此并无明确规定。鉴于出演者对广告效果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应该使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以确定出演者责任的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