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物象和图像表意和视觉表达,从来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种方式,一种传统。自从人类学会用视觉符号进行表达、叙事或象征,作为视觉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视觉表达或图像叙事的前史就开始了。如果我们注意一下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和岩画,青铜时代的青铜器铸像及纹饰,注意一下无文字民族以图纪事述史和象征的大量实例,以及文字不能代替的图像信息传递方式,就会知道,人类的视觉表达和图像叙事传统,应该是以千年甚至万年来记的。如果把研究人类的群体性物象信息、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纳入视觉人类学研究的视野,那么,可以肯定,人类通过物象或图像记录、表达、保存和传播信息,创造系列性视觉符号并产生大量叙事性象征性视觉文化行为的历史,都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现代陶瓷艺术在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日渐成熟。许多艺术家洞悉到陶瓷作为媒介的艺术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和饱满的艺术思想。所以艺术家们携当代艺术理论和观念,带着满腔热血,借助景德镇陶瓷方面的成熟制作工艺,来体现艺术家对生活态度、内心情感和精神延续的思考。在陶瓷装饰手法中,不断地追寻新的运用方式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饰手法的创新运用直接作用于小到一幅画的装饰效果、大到陶瓷装饰技术领域运用。我希望把青花及釉下材料的喷绘、刻绘手法运用到新型的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3.
现代陶瓷艺术在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日渐成熟.许多艺术家洞悉到陶瓷作为媒介的艺术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和饱满的艺术思想.所以艺术家们携当代艺术理论和观念,带着满腔热血,借助景德镇陶瓷方面的成熟制作工艺,来体现艺术家对生活态度、内心情感和精神延续的思考.在陶瓷装饰手法中,不断地追寻新的运用方式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装饰手法的创新运用直接作用于小到一幅画的装饰效果、大到陶瓷装饰技术领域运用.我希望把青花及釉下材料的喷绘、刻绘手法运用到新型的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的纹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以畲族传统"石莲花"纹为例,对其来源、构成法则以及独特的装饰寓意、流变及特征进行研究,以纹饰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赋予纹饰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5.
剪纸装饰方法是陶瓷装饰技法中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本文以剪纸艺术为出发点,阐述了剪纸艺术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的发展概况,讨论了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装饰技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了两者在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效果,并从剪纸题材和形式方面说明对陶瓷装饰技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是古代先人的精神寄托,水纹作为陶瓷器物中的一类装饰纹样,在许多器物上与龙、兽一同出现,以表达吉祥的寓意.列举陶瓷发展中不同时期的水纹装饰器物,对纹样进行梳理工作,试图深入分析宣德款青花瓷器中的波涛纹代表器物,探讨在宣德时期由于朱瞻基皇帝对于艺术的喜爱和推动,使得宣德时期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历史背景、政治决策,都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影响.通过这篇论文对水纹这一类装饰纹样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分析宣德时期陶瓷器物上的水纹装饰、图形的构成、材料的使用、绘制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纸质类文物的展览因其展品形态的平面性,容易给观众单调、缺乏变化的感受。因此,在做此类展览的形式设计时应注重借助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空间设计、装饰符号、色彩、灯光等因素创造良好的空间艺术美,将展览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8.
纸质类文物的展览因其展品形态的平面性,容易给观众单调、缺乏变化的感受。因此,在做此类展览的形式设计时应注重借助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综合考虑空间设计、装饰符号、色彩、灯光等因素创造良好的空间艺术美,将展览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9.
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古代贺兰山聚居诸多游牧少数民族,他们在山崖峭壁上创造了辉煌璀璨千古不朽的岩画艺术。符号岩画就是其中之一,它们大多是在对原物象进行写实性描绘的基础上的提炼和抽象概括,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在贺兰山岩画中,这些形象化了的符号,几乎占了岩画单体量的一半。主要有生殖符号、图腾符号、自然物象符号、"文字"符号、指示符号、数码符号等。这些符号岩画造型简单、程式固定、出现频繁,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或具体、或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具象型岩画相伴而存,形成一幅幅故事性很强的"连环画"。  相似文献   

11.
宋代磁州窑陶瓷借鉴并融入了唐代长沙窑瓷器制作的特点,其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北方民众最受欢迎的陶瓷产品,其装饰具有卓越成就。本文从宋朝磁州窑的装饰工艺入手,具体分析其装饰特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毛笔绘画装饰、刀具划刻装饰和釉料装饰。另外,还对磁州窑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究,并有针对性地从技艺方面研究绘画装饰、地理环境层面对釉料装饰影响、其他工艺对刀具装饰手法影响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周莉  解梦伟  曾俊华 《民族学刊》2017,8(5):41-46, 109-110
阿坝州羌族文化艺术中的羌族刺绣,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承载着独具羌族特征的文化信息与艺术审美特征,羌族刺绣中的云纹符号既反映出羌族人民本真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特征.云纹作为最具特色的羌族传统纹饰,变化最为丰富、功能特色最多、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在我国的传统纹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变幻无穷的云朵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人们将这种变换无穷的形态总结归纳为云纹,并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人对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情绪表达,并产生吉祥、平和、美好的意义,成为代表羌族文明的文化符号象征.本文选取典型的云纹纹样进行比较,研究云纹的造型种类、色彩、构图和表现手法,分析羌族刺绣中云纹的艺术特征,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进一步探究云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的雕像是用坚硬的岩石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石窟的南北长约一千米。云冈石窟在建筑设计、洞形、纹饰等设计上,与其它洞窟相比较,呈现出别样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云冈石窟壁画中的装饰纹样与鲜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冈石窟的壁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装饰风格也十分独特。基于此,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及基本概况,其次对云冈石窟壁画技法进行解析,最后探究云冈石窟壁画中的色彩装饰。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绘画陶瓷在当下艺术陶瓷市场在不断被热捧,陶瓷绘画作品是比较大众化的一种艺术产品,而造型类陶艺以绘画为主要装饰形式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们所创作的形式.同样,高校陶瓷教师教学也是把国画技法成为一种课堂中陶瓷绘画示范,在坯体上彩绘装饰再烧制,作品艺术美感强.  相似文献   

15.
谢文璇 《回族研究》2015,(1):110-114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以精美细腻的制作、灵动明艳的釉色、丰富多彩的器型、优美繁缛的纹饰等特点,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黄金时代。永宣青花的精妙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釉料、色彩、纹饰、器型等方面阐述永宣青花的伊斯兰风格,并从明统治者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以及郑和下西洋两方面探讨伊斯兰风格之成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陶瓷婴戏图"的表现形式、绘画风格、装饰工艺等都有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文从多个方面浅析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陶瓷婴戏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同仁地区建筑门饰不仅仅是对门的装饰和美化,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门饰艺术中的装饰图案和主要装饰构件,体现出同仁地区的审美理想和宗教文化,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符号功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为个案,讨论了族际艺术互动的相关理论问题。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体现的族际艺术互动规律是:整合多元文化,提升月琴的族际互动价值,将月琴升级为更高层次的象征符号,从而增强彝汉两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关系;坚实、持久的族际认同根基;经济、审美、情感等复合性互动动机的存在;整合策略的采用;互动双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族际艺术互动研究可从互动双方的政治关系、认同根基、互动动机、互动策略和互动意义五个维度切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的个案研究为当代中国族际艺术互动理论研究和对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宗祠文化中,有关艺术符号的装饰相对较多,不同的艺术符号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也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贵州苗族的蜡染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其独具特色的蜡染纹饰充分展现了当地苗族群众的情感需要、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将苗族蜡染中的纹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仅能使苗族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所重视的部分。本文通过在贵州省榕江县乌吉寨等地实地考察,分析该地的蜡染纹饰的的特点及存在的潜藏价值,结合相关服装设计案例的分析,试图找到当地蜡染工艺发展的新途径,为现代织物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