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的进步依靠的大多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闽东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它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内涵。基于闽东大地上畲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我们在培养各类人才时,应该特别重视畲族人才的培养和畲族文化的传承,更好地促进畲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师学师"是畲族人内部的文化传承和传承责任交接仪式,既是老一辈的"传师",也是畲族新一代的"学师",仪式内容众多,环节复杂,形式严谨,主要演绎或阐述畲族祖先闾山学法的过程,属于畲族内部文化传承仪式。该仪式原先需要三个月,现为三天三夜,分引朝、度水、三朝等三大篇章,共159个环节。本文从畲族"传师学师"仪式出发,通过畲族"传师学师"仪式的民俗内涵和人文内里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挖掘畲族"传师学师"仪式民俗内涵与人文内里,以及在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闽东是福建省最大的畲族人民聚居地,它蕴含着畲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畲族民歌恰恰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畲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畲歌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可是,现如今新兴潮流代替传统文化正成为一种日益发展的趋势,加之网站上出现大量对文化传承评头论足的现象,使对畲歌的探索和发展日益艰难。因此,深刻了解畲歌的精神价值,唤醒畲民对畲歌的传承意识,坚定畲民的民族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闽东是福建省最大的畲族人民聚居地,它蕴含着畲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畲族民歌恰恰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畲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畲歌集中而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可是,现如今新兴潮流代替传统文化正成为一种日益发展的趋势,加之网站上出现大量对文化传承评头论足的现象,使对畲歌的探索和发展日益艰难。因此,深刻了解畲歌的精神价值,唤醒畲民对畲歌的传承意识,坚定畲民的民族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畲族服饰具有重要的文化、审美及体验价值。当前,畲族服饰产品的开发存在与民族文化融合不够深入、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及服饰工艺传承意识弱化等问题。为促进畲族服饰产品开发的顺利推进,应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彰显民族特色,同时合理融入当代时尚元素,强化服饰开发团队建设,打造服饰文化品牌,借助品牌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11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为指导,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丽水学院、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丽水畲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丽水学院举行。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印度、捷克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主要围绕畲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畲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浙江省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本次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畲族研究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抄杠"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方式和功能价值进行研究,在分析当前赣南畲族"抄杠"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促进赣南畲族"抄杠"活动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丰富畲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抄杠”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方式和功能价值进行研究,在分析当前赣南畲族“抄杠”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促进赣南金族“抄杠”活动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丰富畲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福建福安有"珍艺闻八闽,银辉耀九州"之称的银雕技艺,其中以"珍华堂"的银雕技艺最具有代表性,该技法融合了汉族银雕和畲族银雕的技艺,并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精神基础,畲族银雕技艺蕴含着畲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内涵,承载着畲族悠久的民族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银雕技艺在技法传承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分析当下的发展格局,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畲族是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保护价值。因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针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价值观作为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的直接反应,不仅能映射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在民族地区的深入及内化状况,还能从另一方面彰显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历史节点下,民族地区新、旧价值观相互交错混溶,其传承与嬗变是民族地区群众实践的思想指针,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以广州增城正果镇的畲族民族地区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大量资料,展现了广州地区畲族居民价值观的多重维度,综合分析了本地区价值观念的历史沿袭及当地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的民歌节和乌饭节。近30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现代旅游经济的介入,畲族"三月三"节庆的内涵、活动内容和参与主体都发生了变迁。旅游经济发展强化了畲族"三月三"节庆的民族特征和旅游经济功能,并对畲族文化元素产生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造就了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在梳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传承与创新的现实困境,从教育赋能、技术赋能、产业赋能三个维度,提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以期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具有传承教育形式多样、传承教育对象广泛、传承教育环境复杂、传承教育具有地域性和活态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笔者有幸于1982年和1986年两次到畲族地区调查。亲身的体验,使我深感畲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又不能不提出疑问,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畲族这个少数民族是怎样在汉族千百年来经济文化的包围之中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一、盘瓠传说及其与畲族文化的关系凡是想要了解畲族及她的历史和文的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盘瓠传说。盘瓠传说在我国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现流传的较完整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南蛮传》。从东汉到现在经过了一千多年,盘瓠传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民族群体,然而由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选择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该民族的每个成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绩斐然、成果丰厚。本文就这一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尹杰 《民族论坛》2013,(4X):94-99
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多样的民族群体,然而由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选择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并不一定同样作用于该民族的每个成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绩斐然、成果丰厚。本文就这一时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和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从盘古神话的演变看岭南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瓠是苗族、瑶族、畲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 ,这些民族普遍流传着盘瓠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异 ,有的融进其他民族的文化 ,有的与本民族文化结合产生新的神话和传说 ,汉族文人在记录神话、传说时往往融入汉民族的文化内容 ,再流传出去 ,这些神话便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从神话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到岭南民族分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教育人类学角度分析赫哲族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对人的教育功能。伊玛堪具有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体现民族审美、展现民族文化交流的教育价值,其传承模式有家族式传承、社会式传承和政府组织式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流入,传统传承方式限制了伊玛堪的传播,提升民族传承意识、健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拓展宣传途径是保护和传承伊玛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畲族在历史上有"畲民""瑶人""峒人""山哈""輋人"等不同称呼。建国初,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决定实施民族识别政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后,1956年,畲族被确定为一个单一民族。从此,畲民获得了一个确定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