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城乡差距悖论指的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而缩小。传统的文献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行为及其意义关注很多,然而对于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及其所附带的经济意义却关注过少。通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渠道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构建数理模型将城乡劳动力的异质性和流动方向的经济意义进行研究和数值模拟,最后得出在考虑城乡劳动力异质性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完全消除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演化脉络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士德 《人口学刊》2013,35(5):71-80
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经历的劳动力流动,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也是一种转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劳动力流动本身以及相关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作用的微妙性突显了其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差异化特征。文章区分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侧重探究19782012年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演化脉络及其在每一个阶段给劳动力流动与宏观经济带来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偏重城市与发达地区而弱化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其作用于劳动力流动应有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不显著,从这一视角来看,甚至是延缓了城乡间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以及外流劳动者微观主体福利的提升进度。  相似文献   

4.
樊士德 《南方人口》2011,26(3):35-46
近年来,劳动力在地区间抑或城乡间的流动成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乃至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与规律来看,这种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然而,在中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何种特征?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样的共性?又具有哪些差异化的内涵特征和理论含义?这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以期弥补已有研究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乃至空白的现状,更期望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福利效应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并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农村劳动力省内与跨省流动微观内在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中的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家庭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家庭中,拥有丰富社会资本家庭的劳动力跨省流动概率较大;家庭经济资本的收入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劳动力外出打工概率越低;家庭自然资本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丰富的家庭自然资本对劳动力流动具有促进效应;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前政府与学术界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及人口城市化过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苏志霞等撰写的《走向一元化———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情况调查与对策》一书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作为出发点 ,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河北省 5 0 5 6样本户调查及典型调查为基础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 ,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看待…  相似文献   

7.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人口研究》2012,(2):97-105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8.
戎建 《西北人口》2008,29(3):73-76,81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提出应该将迁移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单独进行考察。通过讨论迁移的预期成本和收益,发现与教育投资相比,迁移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率,迁移回报率是吸引农村劳动力选择迁移流动到城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是一种理性选择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辨析了人口流动模型中的刘易斯模式和托达罗模式的关键分歧 ,即农业劳动者在城市的工资是如何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 ,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没有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 ,以及巨大的城乡差距为什么没有导致农业劳动者在城市中的大量失业。城市中存在着结构失衡的二元劳动力市场 ,农业劳动者主要就业于低层次市场 ,要加快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就要大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缓解这种失衡。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规律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特征、就业手段特征、流动性质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体现着三大规律,即动力规律、流动规模有限规律、推拉“双反”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二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三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四是鼓励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创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力流动论坛”观点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98年4月1日,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会议室召开了一期“中国劳动力流动论坛”。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人民大学、云南...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但在目前,由于我国多年来固有鄙视农民的观念和害怕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外部效应,导致政府、企业主对农村劳动力从户籍、工资、福利、工作岗位等多方面进行限制,以达到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事实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必然趋势.限制措施已造成市场经济观念、运行规则在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的地域思想在加强,易激化城乡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另外,限制措施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内需乏力,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两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二是流入省份具有何种特征,将更具吸引外省人口流入的力量?基于传统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新劳动力迁移与制度变迁理论,从个体、家庭与省级层面,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离散选择Logit模型分析。结论为:有外出经历、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家中没孩子或孩子数量较多的劳动力、土地被征用(或无耕地)的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某省人均收入水平低、土地面积少,是促使省内农村劳动力向外省流动的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且由省际距离产生的流动成本较小的省,对外省的农村流动劳动力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迅速流动,已从各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已经震撼了中国就业体制,并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困境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中国是过去25年中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率提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今后20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有效促进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在城乡间采取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制度安排不仅侵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机会成本,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城市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鉴巴罗、萨拉伊马丁和德拉柯兹有关带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流动加快了中国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速度。通过考察地区间因劳动力流动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差距的结论。作者还估算了近年来劳动力省际流动状况,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互动:重新审视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继 《西北人口》2002,(2):56-5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一个能促进劳动力健康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城乡劳动力流动受到制度、社会、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碍。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健康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就应该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多方面互动,打破城乡壁垒,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大增。1993年,全国民工流动总量达6000多万人①。目前,流动中的农民工人数约为8000万②。这一庞大的流...  相似文献   

19.
熊正贤 《西北人口》2009,30(2):42-45,49
重庆区域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区县差异悬殊、地带性差异显著、直辖以来,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与此同时,重庆劳动力呈现大规模转移,一方面是三峡百万移民;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总计规模达千万。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对重庆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有利于减轻三峡库区生态承栽压力和居民就业压力,提高人均GDP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库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缩小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湖北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湖北劳动力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城乡间“双向流动”已经形成,南下东进的“民工潮”一年高过一年,众多人才“东南飞”;大量从业人员从公有制单位流向非公有制单位;从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湖北传统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文章最后还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顺应未来劳动力流动的大趋势,将劳动力流动提高到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