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一 鲁迅在1919年曾写过一组散文诗,名为《自言自语》,这几乎是不为人知的。她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是新文学园地里一朵鲜艳的小花,花虽小,却为新文学百花园增添了异彩。《自言自语》既是鲁迅先生最早的散文诗,也是新文学领域里最早的散文诗之一。她不仅写出了鲁迅心里沉积着的思想、情感、 理,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吸取西方象征主义手法,为推动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 ,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 ,通过对鲁迅的“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 ,得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这种联系 ,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 ,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 ,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 ,更深地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3.
散文诗是贵州文学的一首靓丽风景,而徐成淼是贵州散文诗创作的杰出代表.贵州文学的繁荣,不仅需要创作的引领,更需要热心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与印度文学的关系源于他对泰戈尔的翻译和介绍.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不同,他对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给予了热情的欢迎,并多方面地正面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及思想倾向.此后,在国内偏重西方和日本的外国文学评介活动中,他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对印度文学给予了较多的介绍,对印度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做了探讨.而他本人的创作和艺术观也受到了印度文学尤其是泰戈尔的影响,包括他对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倡导.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都忠实按照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来构想散文诗的诗情内涵并付诸艺术表达,具体体现在构思方式、结构特点、抒情手段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如此,他们二人的散文诗,既富于鲜明的个性特色,又都深得散文诗文体的神髓或共同本质,为人们学习散文诗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7.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8.
鲁迅及其作品是张承志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张承志关于鲁迅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尊重文学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参以本人极为个性化、情感化的描述,张承志凸现出了真实的鲁迅形象,也延续了鲁迅文学及精神传统.在接受和思考鲁迅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的深情和一个历史学者的严密.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是一位文艺革新的战斗者,他认为作家“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才能够独立”。他是从众多的文学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后,才创作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作品。1924—1926年他创作《野草》时,已积累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资料,又能科学地借鉴慎重地吸收,因此才写得如此深沉博大。鲁迅散文诗的创作,同他的小说杂文创作同时开始,并延续到晚年。不过,集中地采用象征主义尼采文风来抒写心情、表露斗士心迹则是在《野草》里,可以说《野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具体分析属于同一文类的两部散文诗集:纪伯伦的《暴风雨》(以下简称《暴》)和鲁迅的《野草》(以下简称《野》)。对它们在民族情怀、创作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不同文学视野下的作家在情感表达和理性批判上所采取的相似或迥异的手法,并藉此来阐释诗人,艺术家这样一种身分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