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非政府组织现状的分析,与周边省份非政府组织发展情况的比较,并介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情况,阐述了目前安徽省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法律法规不健全、普遍能力不足、筹集资金渠道单一、内部发展不均衡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侯瑜 《管理与财富》2009,(7):182-182
随着我国“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格局的逐步形成,非政府正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参与和协作力量。然而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必须正视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困境,通过政府和非政府双方的共同努力来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治理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顺利推进。理论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有望在农村治理中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农村社会福祉。但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农村治理还面临着合法性、资金、人才、治理能力等现实障碍,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更高效地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承认,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允许辽宁省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综合志愿服务、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参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加快基层民主进程,补充政府能力和资源的不足,实现良好的治理成果。为了确保辽宁省非政府组织继续健康发展,并积极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需要从社会治理的制度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的主体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非政府组织作为案例,分析在我国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探讨我国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何实现密切合作和关系互动,本文通过从地方政府规制下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当前非政府组织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案例总结非政府组织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尴尬局面。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良性互动的对策,为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谐关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非政府组织在我国迅猛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中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比较,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炼出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府内部组织结构问题是导致上下级之间相互猜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下,造成政府上下级之间相互猜忌的成因包括内部治理的组织建构不完整、政府内外部环境欠佳、政府内部治理优化机制欠缺等。破除上下级猜忌现象需要从完善政府内部组织建构、改善政府内外部环境、优化政府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摆脱困境,有效的克服了危机管理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并存的问题。它们与生俱来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广泛性更是为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今年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除了中国政府表现出了空前的速度和反应之外,人们也欣喜地看到,在地震灾区一批批主要由自发志愿者组成的救灾队伍也火速赶往了前线。除了政府和军队以外,非政府组织参与救灾的惊人速度和庞大的数量让国人惊叹。然而,这些非政府组织出现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抗震救灾贡献了一份力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补充了政府的功能、发挥了政府所难以发挥的作用。这对于改变中国大陆"强政府,弱社会"的治理格局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经营管理者》2013,(31):38-38
在几年来,国内企业自身出现问题的现象经常发生,大多都是由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以及组织结构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本文通过委托代理这一理论和组织学理论对公司中治理和内部控制以及组织结构这三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将科学政策以及效率经营作为核心,将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监督约束相关机制作为纽带,从而建立起治理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古希腊时期,当时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融为一体,到了黑格尔才正式承认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界,只是地位上后者要高于前者;到了现代国家时期,出现了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三分法,从而衍生出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公民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当代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帮手,更是政府自身治理的监督主体。非政府组织自身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建设,才能在公民社会中扮演好合适的角色,也才能发挥好政府治理的合作者的作用,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国家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当前集中制的基础上,存在官办色彩较浓、自律性差、法律体系不完善及社会监督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非政府组织腐败、缺乏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小等不良后果。本文以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理论为基础,参考国外非政府组织成功的经验,探讨形成了法律规范为基础,行业协会、政府、网络传媒相互协调为一体的多维监督模型。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指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给供应能力不足的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非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构成了公共服务多元化主体模式中重要的一元。提升我国非政府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观念积极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非政府组织在决策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和自律机制上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只有这样非政府组织才能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为政府解忧,为社会谋福利。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在对非政府组织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供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的有效模式,从而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非政府组织重要性在于通过促使公众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及投身公益事业,使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处于相互融洽的状态。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面临诸多问题,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需要形成良好的环境,能够让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形势下,公共危机频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挑战,政府在提供公共危机帮助时的力量往往不够,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加入,从世界国家的大视角看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四个部分出发,第一部分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概述,第二部分讲述公共危急中非政府组织发挥出的作用,第三部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与美国的非政府组织进行比较,学习已趋近于成熟的非政府组织的优点,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困境及其对策,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同国外非政府组织比较,以最终提高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中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杰  覃娜 《决策与信息》2011,(2):151-15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公能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和社会接受度,而且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专职人员素质较低,政策参与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非政府组织筹款能力,改善专职人员的薪资系统并加强培训同时拓宽参与渠道等多方面努力,推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制度层面和实际运行的脱节,三个组织的权力层级正好是倒置的,在制度层面,会员大会处于顶层,在实际运行中,秘书处处于顶层。对实际运作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员大会虚设、理事会弱化和秘书处强权三个主要问题,其中理事会弱化体现在任命制对治理结构具有重大影响、集权式管理、未形成有效协调机制和内部监督虚设四个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途径,构建以理事会为中心的内部治理机制,重置三个组织的权力层级,以改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共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重要组成的组成部分,两者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已经逐步等到了社会的认可。为了使二者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有必要将政府公共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联系和区别加以分析。本文最后对如何促进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三方面论述了国有高等院校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了国有高等院校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选择、非政府出资者能否赢利以及高等学校由以双重治理结构为领导、以校长为核心的联合体经营等三方面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在新体制下必须承认高校校长的特殊人力资本,建立起职业教育家内部与外部、经济与非经济方式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