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流传了几千年,成为中国原始文化、古文化的“活化石”。傩学也因此成为中外学者和人们所关注的神秘的“显学”。 先民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鸟兽都有生命,都有看不见的精灵。 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消亡,它们也会加入这支浩荡的精灵  相似文献   

2.
傩坛掌师的传承,是中国傩文化流传的重要形式,它延续了几千年,使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仍可一睹和了解这类古老而神秘的驱逐疫魔、祈求平安兴旺的仪式以及相关的文化观念。 庹修明绐您讲述了一个巫师传承的仪式,也许您会想到,我们的祖先都曾在这样一种神秘的氛围中生活过——  相似文献   

3.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0):35-36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  相似文献   

4.
"跳五猖"艺术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舞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析"跳五猖"艺术面具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跳五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傩,是我国古代驱疫纳吉的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它逐渐地演变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元世俗文化体系,广泛地流布于我国的多民族之中。傩文化是傩祭、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诸多傩因素的总和。它虽以道教为主体,但并不排  相似文献   

6.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傩在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文化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作为毛南族原始舞蹈遗存下来的舞蹈文化,傩舞有着"中国舞蹈活化石"这一美称,由于傩舞依旧保存着先祖最传统的原生态肢体语言,其中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弘扬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同时也将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因此傩舞的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为土家、苗、汉杂居区,解放前普遍流行“还傩愿”的祭祀仪式。大凡人患重病、五谷欠收、六畜遭瘟或出于求子、求福种种目的(究其初始当是以祈子嗣后为宗旨),头年向傩公傩母许下心愿祈求保佑,三年之内若如了愿,则认为是傩公傩母显灵的结果,需备下三牲供品,延请巫师在户主堂屋设下傩坛举行还愿仪式。这种多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崇祖意识、鲜明的民族个性、浓重的巫术色彩和突出的母系遗痕。设若剔除了其中的迷信糟粕,余下的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一、崇祖意识。还傩愿主要祀奉的是…  相似文献   

9.
“跳五猖”艺术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舞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析“跳五猖”艺术面具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跳五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