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80年1月24日,莫斯科大学附属的亚非国家大学德米特里·勃斯科林斯基(毕克生)副教授访日时在日本中国研究所介绍了莫斯科大学有中文系,专门研究中国语、中国文学、古代中国史、哲学等.此外,还有亚非人民研究所,研究中国、日本、朝鲜、越  相似文献   

2.
日本最近在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藤木古坟中发掘出两套一式的珍奇马具.据专家们鉴定,这是六世纪的文物.金属制成的马具颇为精致考究,据说在中国和朝鲜尚未发现过这样超一流的马具.日本考古学界认为,藤木古坟马具是美术史上举世无双的珍品,是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物,是日本的国宝.  相似文献   

3.
古代日本的武士和朝鲜的两班,是古代日本民族和朝鲜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因此也是解读其民族文化的一把钥匙。日本武士和朝鲜两班都作为位居农工商三民之上的统治阶级,其身份世袭,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不同的是,日本的武士是以来源于社会体制中的俸禄为生的消费阶层,是以忠诚和献身精神立身和行动的人,学问在他的活动范围之外,而朝鲜两班是有闲阶层,是以读书和谨守礼仪为特征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4.
据南朝鲜《东亚日报》1981年3月9、10日报道,南朝鲜最近公开了重要古籍《三国史记》的最早版本,在南朝鲜史学界引起轰动.《三国史记》是朝鲜高丽朝金富轼编纂的一部史籍,是当前研究朝鲜古代史的重要文献,首次刊印  相似文献   

5.
国外研究渤海史的国家,主要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南朝鲜、苏联和日本。本文试将这几个国家研究渤海史的情况,概括地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史学家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学术论著。下面根据现有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关于中国古代史下限的探讨这个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一)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的下限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古代国家》是石母田正古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后的日本古代史研究有巨大的影响。该书出版于1 973年,本文试图论述2 0世纪70年代后女性史研究和石母田史学的关系。毋庸赘言,石母田正对古代史、中世纪史及战后历史学的整体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战后日本女性史研究,从中考察女性史研究同石母田史学的关系。日本的女性史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仅以古代史研究领域为例,就有母系制度、女王与阶级、有关国家关系的争论等,但这些研究大多限于古代国家、社会和政治的一般研究上。第二次世…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日本朝日新闻社主办的日本古代史讨论会,于今年1月20日至21日在东京王子饭店举行。有一千二百人参加了大会。学术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其中有日本古代史专家井上光贞、直木孝次郎、中国古代史专家西(山鸟)定生、考古学专家大  相似文献   

10.
孙文 《日本学刊》2008,(1):85-97
日本古代文献中出现的虾夷与近代阿伊努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日本史、日本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寻绎阿伊努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确立的历史过程,并对日本学界在该问题上表现出的心态做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
大陆多元文化的向东辐射是日本文明的唯一起源中国民航学院刘予苇日本学者壹歧一郎先生在1989年5月22日一次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上做学术报告时说:“我们当代日本人民应当正确对待日本古代和中世纪的中国移民史,我们这些占日本人口一半的当代人是‘古代华侨’的...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4):92-100
甲午战争前,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的爆发被日本认为是侵略朝鲜的"良机",也为福泽谕吉提供了实现其积极鼓吹的"朝鲜政略"的机会。甲午战争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自己的"朝鲜改革论",为日本"改革"朝鲜寻找"正当理由",并为此积极地出谋划策。福泽谕吉的"朝鲜改革论"随着甲午战争的进程而有所改变,大体上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其只不过是在其文明观掩盖下的对朝鲜的"侵略论",实质就是使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正当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代朝鲜急进开化派领袖的金玉均,在其初期阶段的日本观表现为推崇并模仿日本近代化模式,而正是这种“倾意依赖于日本”的日本观促成金玉均等人在驻朝日本公使馆的武力支持下发动了1884年12月的甲申政变.在通过武装政变的方式来模仿日本明治维新的甲申政变以“三日天下”告败后,金玉均通过流亡日本尤其是被日本政府流放四年的生涯,逐步认识到其早期日本观的片面与错误,并开始形成主张朝、中、日三国联合以抵御欧美列强侵略并实现近代化的“三和主义”构想.金玉均日本观的形成及其变化首先是他和近代日本关系变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对近代朝鲜历史以及东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史学研究,尤其是本国史研究,是南朝鲜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强项。沿着它发展的轨迹追溯,可以发现,一些爱国的历史学家在二战前日本统治朝鲜的所谓“韩日合邦”的时期,就曾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战后史学领域的研究事业发展尤为迅速。可以说史学研究在南朝鲜有着扎实的基础、雄厚的实力和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对朝鲜和日本的历史进行比较,是一项颇有兴趣的事情。无论是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朝鲜和日本都有着近似之处。然而,除了古代和现代以外,两者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尤其是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及十九世纪后半期,分歧更为明显。其中,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分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8):104-107
甲午战争后,在朝鲜出现了日俄争夺的局面,相继发生了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等重大事件。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对朝鲜的认识,并为日本"改革"朝鲜积极地出谋划策。乙未事变发生后,其极力为日本在事件中的罪行进行辩解,并劝说日本贷款给朝鲜,希望以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朝鲜的目的。俄馆播迁的发生则使俄国在朝势力进一步膨胀,面对这种形势其主张由此前日本单独"改革"朝鲜转变为可以同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并暗示日本不会放弃既定的朝鲜政略。此后,为达到缓和日朝关系、增强日本在朝影响力的目的,其又提出了向朝鲜移居日本人的"移民论"。这一时期,福泽谕吉的朝鲜观几乎自觉地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对朝鲜表现出极端的蔑视。  相似文献   

17.
古代朝鲜的《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是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内容,是其在古代朝鲜广泛流传的“前阶段”。这种传播方式以汉语教材为媒介、以汉语教学为手段,有着互动性特征和在一定范围内被强制执行的特点,并受到朝鲜官方的鼓励和保护。同时,在表现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亦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据南朝鲜《东亚日报》1988年10月4日报道,南朝鲜出版界在第24届奥运会前掀起了苏联热,大量出版过去被视为禁书的介绍苏俄的译著。东亚日报社出版了《俄罗斯历史》,兴盛社出版了《苏联史》。南朝鲜人通过这两本专著,希望了解从古代到苏联革命成功的历史;并了解共产党政权在革命胜利以后的发展过程及苏联人民的生活变化。奥运会期间,苏联芭蕾舞团曾赴汉城公演,南朝鲜月印出版社为此出版了《苏联芭蕾舞团》一书向南朝鲜文化界作介绍。另外,北方政策研究所编译的《为了亚洲的和平》一书在南朝鲜斯拉夫研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自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形成,并于其后逐渐膨胀起来。促使其形成和膨胀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全面继承古代日本对外开疆拓土的传统;二是在幕末学者吉田松阴“失之欧美,补偿于鲜蒙”的对外扩张思想影响下,采取仿效西方列强、侵略亚洲邻国的路线,并在其入侵朝鲜和备战中国的过程中,于19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全面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三是在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明治政府力图通过武力掠夺别国领土和财富,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亚洲史学会第十次研究大会于 2 0 0 1年 3月7~ 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亚洲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它于1 990年 3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并举行了第一次研究大会。此后 ,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会议。其会员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 ,也包括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从事亚洲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学术研究的学者 ,总人数达数百人之多。学会的宗旨是加强对亚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史学研究 ,促进各国学术界之间乃至学者个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