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本文尝试从古文字入手探讨字象与诗意的关系,提出诗意不仅存在于文学中,也体现在文字形象上,即诗意存在于文字笔画的空间中.本文通过古代论题"诗言志"和"诗以达意"中的"言"与"达"分别偏重时间和空间的区分.对孔子关于"观诗"论述中"观"字字形进行训诂考察,并对王维诗<辛夷乌>中字的象形特点对整首诗的诗意影响等现象做分析,揭示诗意与字象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厶”字的象意特点及几个证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德茂  吴蕊 《文史哲》2002,(3):109-112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比之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更加贴近造字之初的实际情况。象意造字法是象形造字法的开创性发展。象意文字有的就是一种形象,但是,它的特点是在形象以外即字形以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正是因为象意文字为抽象概念的造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才没有使汉字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被纯表音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古“厶”字就是一个象意文字,与它有关的几个字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范温的所作《潜溪诗眼》主要包含了“诗意”与“诗法”两个诗学范畴。他所说的“诗意”,即诗歌的最根本眼目所在是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诗识”、“诗意”、“诗韵”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所说的“诗法”,即诗歌遗字造句的表述艺术和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包括“练字”、“炼句”、“炼意”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认为诗歌“有余意之韵”是诗歌的审美极致。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致力于小说文体的革新,他的小说在文体上融入了诗的因素,由此相应地带来小说语言的诗化。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以密集的意象扩大审美空间;二、讲究文字的组合,从“关系”中产生意味;三、在语境中变异和增殖;四、省略语句,创设“空白”,增加诗意空间;五、语言富有音韵美、节奏感。这些都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了诗的神韵,从故事的附庸和载体变成了读者的欣赏对象,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泰然 《船山学刊》2007,(4):131-132
陶渊明诗中的屋宇意象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观和对世界的诗意把握.屋宇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引发的空间,一个接引大千世界的场所.通过屋字,个体契入无限的宇宙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取象的视角上,汉字的观象取形与诗歌的"写气图貌"都遵循"简化"的原则;在象的记忆再现上,汉字象的内部架构的整合性与诗歌空间意识的和谐性惊人地相似;从确定性的字"义"到含混性的诗"意",诗歌正是利用汉字符号的听觉形象来完成诗意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范温所作的《潜溪诗眼》主要包含了“诗意”与“诗法”两个诗学范畴.他所说的“诗意”,即诗歌的最根本眼目所在是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诗识”、“诗意”、“诗韵”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所说的“诗法”,即诗歌遣字造句的表述艺术和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包括“练字”、“炼句”、“炼意”相互联系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方面.他认为诗歌“有余意之韵”是诗歌的审美极致。  相似文献   

8.
诗象是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浮现并确立的。诗歌的创作过程,是分观象、取象、立象三步实现的。观象、取象、立象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因此,诗象这个词其实包含着文学创作中一个极深刻庞大的理论命题,即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作品中物我关系的命题。本文试分三部分讨论之。一、观象一首好诗,必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种感人的力量来自诗人个体生命对自然的感悟所引发的“生命潜流”。…  相似文献   

9.
阮籍的《咏怀诗》是心灵内指性和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咏怀诗》大量使用包括“语典”和“事典”在内的“典象”,这些“典象”来源于先代的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和哲学文本,构成了《咏怀诗》的第二艺术世界,与其存在“互文本”的指称关系,对形成“阮旨遥深”的艺术境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诗、用诗与说诗——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先秦时期流行的“观诗”、“用诗”和“说诗”三种文学接受方式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观诗”虽然有明确的社会政治的接受取向,但已包含有审美鉴赏的因素;“用诗”尽管也要服从政治外交等实用功利的目的,但却赋予接受者对作品进行能动的再创造的权力;“说诗”则强调接受者在理解和阐释活动中主体意识的介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观诗”、“用诗”和“说诗”这三种文学接受方式昭示了先秦文学接受理论的早熟。  相似文献   

11.
“中介物象”与赋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赋比兴”有诗体、表现手法、修辞格三个层次,而“赋比兴”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并以此造成诗的“意境”,乃决定于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由象求意)与表达方式(以象表意)。“象”不仅有“自然物象”,而且有在“自然物象”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意味的“中介物象”,把握住“中介物象”,既可弄清“比兴”的实质及三者之关系,又可更深入地理解所谓“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追溯到文字的源头有可能接近语言的原始面貌。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最初大都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三大古典文字——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和甲骨文字表面看起来差别迥异,但它们的源头都是象形字,其共同的认知动因就是象似性。象似性存在于语言发展的始终。语言的象似性特征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步“磨损”了。象似性是个动态的概念,需要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框架中得以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求索诗魂     
所谓“诗的本质”,就是作为“诗胎”的“情志”之象。“情志”比语言更具有本质性。“情志”的本性在于“不断创生”,并构成“象思维”的源泉与动力。提出护持作为诗心的“情志之象”,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助于“恢复人本来与大宇宙一体相通的境界”。“情志之象”借语言“筑象”而化为诗,系“象以尽意”。因此,入“诗道”需中止概念思维,进入“象思维”。诗中之真,在于其空灵虚幻的理想性。这是超越现实之真,即融古今与未来一体的永恒之真。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诗用语言,不能像日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字的音调上,都要有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所谓诗的处理,我们认为就是富于诗意、能带来浓郁诗味的处理,即按照诗歌美学原则对语言进行陌生化的组合。这种反常的诗性配置,如笔者《初探》一文所述②,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那么,它在诗中具体有何表现?来自怎样的途径?内情与外言的关系怎样?本文试作分析如下。一、诗歌语言陌生化的三个层面。第一、语音层面的陌生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先着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译诗话诗魂     
诗意即译中之所失。”因此,译诗艰辛。1.理解阶段——准确把握诗意:诗意是诗的生命与灵魂。这是译诗的症结所在。诗精炼且多度,须慢咀细嚼以悟之。步骤有三:(1)吟读以知慨貌。(2)探索言外之意以把握深层内涵。(3)遁出现实,化入其境,译者变成诗中发言人,亲历其一切以把握诗意。2.表达阶段——忠实重现原作诗意。(1)先注重首要任务,忠实地再现诗意。这是译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2)提练整饰,使译作成为言简意赅的“音乐”。译者应精益求精,力争最大限度地理解并重现诗意。这是译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其首先体现为《周易》的“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悟性的“象思维”是比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性的思维,它的动态整体性和诗意的灵动性是开启一切原发创生性之源。对“象思维”的探究,不仅意在从思维方式上揭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更提示着:对中国今日成就的文化反思,不能不特别重视中国当下原创性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禅、幽默、诗三者的关系之密切,在黄庭坚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文字禅”及禅家的“游戏三昧”,使得黄庭坚以幽默诗的手段来反映其对“治心养气”的境界的追求。而“打诨通禅”将杂剧与禅联系起来,这也就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如作杂剧”的技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另一方面,在意象的组合构架下,人们不再局限于“象”对“意”进行言说的经验习惯,也意识到“意”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方法上人们经验性地将抽象形式存在的“意”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存在形式“诗”,将抽象形式存在的“象”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画”;同时,意象之“意”与“象”的结合亦被经验性地转变成诗画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1.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本体怀疑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诗学虽然不乏怀疑精神,并注重朦胧性、感悟性、类似性和多义性,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本体的存在。2.诗的误读与诗无达诂。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因为没有了本意,因此一切的理解都是误解;中国诗学却重视“诗无达诂”理论,即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作出不无道理的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解释。3.语言无意义与意在言外。在后现代主义那里,语言已成为本体,不论它是意义的生成,还是意义的虚无;在中国诗学中,语言却总是工具、媒介,没有语言根本就进入不了文学审美的过程,而拘泥于语言则永远不会达到“忘言”、“忘象”的最佳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诗无达沽。一首好诗的诗美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开放的,然而关键在于其意境的有无和深浅。以往对《再别康桥》的欣贷和解续似乎局限在偏重形式的音乐美方面或过于落实的偏颇,而与其意境多少有着隔膜。通过对“轻轻的”,“悄悄的”等充满灵性的诗意语言及独特的意象营构的再读,神与物游,追寻“走”与“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续会走进如醉似梦、虚实互化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