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2023,(12):124-129+2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全面概括,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五种特性是对中华文明文化基因的定性描述,也将文化基因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起源于中国的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综合性技艺。在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下,中华茶艺以茶器具、茶音乐、茶技艺、茶表演及茶民俗等为载体形成的和、静、敬、雅、仁的文化基因嵌入中国人生活日常,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其形成的文化镜像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性”的概括。对中华茶艺的文化基因探析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对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新认识。党领导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实现的,领导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共产党人的“心学”既有对传统心学的改造和转化,更有对传统心学的创新和发展,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是对德治和法治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三位湖湘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上海师范大学四位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蕴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多次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理论观点,彰显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特性。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重要论述汲取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政德文化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形成了“中国梦”“精神之钙论”“初心论”“官德论”以及“实干论”等重要论述,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话语底气,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促进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顶天”与行动“立地”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表达,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奠立在深厚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创新发展之源,“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涵养人类文明形态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从道德观视阈,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价值观视阈,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治观视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民族观视阈,阐释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从国际观视阈,肯定中华文化是崇尚和平、协和万邦的"和"文化。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多重视阈,分别指向个体、社会、国家、民族以及国际等渐次递升的多个层级。  相似文献   

10.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第二个结合”是一个历史与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第二个结合”的根本任务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坚实的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充盈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林昌 《学术研究》2023,(6):113-121+178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了周边文化向中原文化区汇聚的新现象。到夏商周早期文明近二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巩固了“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些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一脉相承。"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体现出中国文化在与世界优秀文化互学互鉴中定能创出新辉煌的自信。"一带一路"是文化自信之路,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3.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而这恰恰是中华文明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相继中断或转型之后,仍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史丹妮 《理论界》2023,(9):71-7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髓,它不仅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新时代也显示了它独特的价值意蕴。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但最根本的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脉与思想根基。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激发民族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唐建兵 《江淮论坛》2023,(3):124-129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21,(5)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拥有五千多年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和突出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8.
珍视·继承·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华世纪坛"设计的指导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裁物"开始,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文明的衰落,初步研讨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讨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及其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特质,实现了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从其发展动力来看,实践发展与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动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转化是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外部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个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记录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综合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价值共同性和文化行动共建性。从节日起源、发展变迁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阐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共同价值,从加强组织动员、营造公共空间和增强共享体验等方面实现传统节日庆典的共建共享,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