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逻辑、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以及话语体系变革的现实要求,是表情包路径对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入耳、入脑、入心的建构基础。大众书写的生产、话语和集体记忆的交换以及感性认同,是表情包在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展开方式。青年群体部落化话语的二次转化处理、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的双重把握、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张力结构都使得我们在运用表情包作为价值观传播路径时应注意其合理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微博作为重要的媒介社交平台,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呈现出很多后现代的特征,娱乐化即是一个典型表现,对社会和文化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的有力工具,也为分析微博娱乐化提供了清醒辩证的视角。以媒介批判为手段和工具,分析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微博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从本体维度、心理维度、商业维度,对微博娱乐化进行辩证批评。  相似文献   

3.
传媒文艺作为后语言时代的文艺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它具有批量化、工业化等特征,与受众互动、媒介逻辑和社会机制有关,是多种文化作用下的文艺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生产与传播中传媒文艺成为当下文艺的重要形态,是现代观念与娱乐生产的新形式。传媒文艺与传统文艺在话语范畴、意义关系、受众角色、接受要求、接受方式、介质逻辑等维度上差异明显,呈现出大众媒介系统下文艺的独特性。当前,传媒文艺批评要走出后现代话语的思维依赖,实现学科建设、意义生产、文艺效果、文艺功能等批评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4.
“泛娱乐化”是由狭隘的价值追求、多元的驱动要素、完整的产销链路、戏谑的娱乐方式、虚妄的精神信仰等共同型塑的一种现代亚文化叙事图景。从实质上看,“泛娱乐化”是异质思潮与娱乐理念互构衍生的价值扭曲镜像,是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联合“把持”的文化生产形式,是文化霸权与全球市场共同“打造”的精神异化景观,是心理渴求与情感供给嵌套编织的娱乐狂欢幻像。为有效规约“泛娱乐化”现象,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崇高精神境界;加强主流价值观培育,端正娱乐价值取向;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规制娱乐内容生产;合理引导心理需求,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化时代传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剧烈的冲击与挑战,以网络流行语为窗口,观察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需求与语言喜好特点,是有针对性地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与前提.分析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发现,当代青年在调侃、戏谑等娱乐化表象背后实际传达了渴望宣泄情绪、获取娱乐快感、争取话语权、展现个性、寻求群体归属以及寻爱求暖等多面需求,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简洁性与快捷性、内涵性与可再造性、幽默性与解构性、现实性与通俗性的语言风格的喜爱.契合当代青年的时代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与转型应注意调整话语格局、关照现实问题、吸收流行话语资源、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推进教育话语的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金玉萍 《理论界》2010,(1):159-161
本文认为,国家认同建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是进行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机构。春晚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通过电子媒介传播实现空间化,是国家通过媒介将民族传统习俗与国家政治话语相结合的产物,典型地反映了媒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冲突与碰撞,信息碎片化与裂变式传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要强化师生双方媒介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进行自媒体平台开发,抢占新阵地;重建话语体系,掌控话语权;多方合力监管,舆情综合防控;培养意见领袖,唱响主旋律;延伸实践教学,以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1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错误思潮,在当下呈现出学术政治化、历史娱乐化等时代表征。在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告别革命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污名化党史国史,侵袭大学生对于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政治认同;诋毁传统文化,腐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研究表明,大学生迷惑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密切关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密不可分。而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鼓动性的话语逻辑也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大学生求新猎奇的认知心理特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显得更加肆无忌惮。抵制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元共识源发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现代社会理论传统及价值观的批判和解构。而致力于在晚期现代性中发掘反思内涵的学者,则描述了一种多元话语权力构建的背景。随着这种背景中如全球化、科学进步等动力因素程度不断加深,作为传统话语权力主体的制度性话语场景明显衰落。由于话语构建形式革命以及自媒体时代到来,使微观层次的话语建构呈现一种多元权力重构的现象。然而,社会多元话语权力结构的成功形成,也带来了诸如话语多元任意性、话语民主无规则以及无限制的匿名性等多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再媒介化”不啻于内容的直接移植,并且蕴含了媒介之间信息组织逻辑和视觉呈现方式的辩证协作过程。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娱乐的视听文化资源,在技术赋能和网络空间的收编下逐渐成为可供短视频制作者操作的数据集,进一步,以资源重组的方式完成短视频化书写,这种数据库逻辑是数字文化时代“再媒介化”的底层架构系统。另外,短视频作为一种数字文化的交互界面,具备“超媒介性”的文化特征,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化也意味着将旧有视听资源导入到多媒介信息呈现和动态性共生网络的数字媒介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电子媒介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志兴 《天府新论》2009,(5):154-157
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正在深刻地改变和控制着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使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读图时代"成人"后台世界"门禁失守,导致了童年世界的退隐,使得青少年学生的羞耻感日益淡化,德育教师的教育权威受到质疑;电子媒介的娱乐化趋势也对严肃的道德教育内容造成严重的冲击,使道德教育面临着泛娱乐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影批评在文本风格和话语特征上发生了深刻的范式转型,呈现出碎微化与即时性,互动性与生成性,虚拟人格化以及超媒体性等鲜明特征,并极大地释放了批评的潜力和活力。然而,由于资本逻辑的渗透和对新媒体技术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新媒体影评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操控与媒介异化的批评困境。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格局重建需要影评者实现从碎片化主体到理性主体、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媒介依附到媒介利用多重身份的蜕变。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雅诺斯基认为,解决公民对民族国家的义务问题以及澄清民族主义理论关于爱国主义的认识偏差,需要在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话语框架中创新发展公民理论,并以彰显忠诚、积极、包容与合法精神的负责的爱国主义立场重构爱国主义,让公民依据合法性原则接受爱国义务。借鉴雅诺斯基负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理念,重构爱国主义的中国逻辑,体现为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的耦合对立以及爱国主义的日常化。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与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媒介化,并衍生两大舆论场共存及网络空间话语纷繁芜杂局面,进而消解、侵蚀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共识及其话语的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共识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再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主流媒体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方面着手,保障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时代,消费受控社会的内在逻辑隐遁于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新型传播模式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和技术手段,通过对大众消费意识形态的编码和解码,在深层心理机制上重新建构了主体的自我认知和生存体验幻像,形成了自组织的意象弥散空间.大众传播以及现代媒介技术与人的生存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中贯穿两条线索,一是在媒介批判理论上,从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到法国解构主义符号学的范式转换,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实的方法,揭示现代媒介的技术性和娱乐化手段对于主体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7.
98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具体体现为:在话语方向的坚守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话语内容的创新上,通过立足国家中心任务、深度解读国情党情以及有力批判错误社会思潮而不断生产新内容;在话语风格的培育上,词汇短语的精准使用、句法结构特定格式的强调和新生概念核心语义的提炼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在话语语境的塑造上,经由话语主题的适时切换、话语情境的适度营造、话语传统的适当呼应铺展开来;在话语影响的辐射上,拓展话语传播载体、强化创新主体互动、注重话语形态转化是不可忽视的得力之举。这些经验为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影响个体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和普遍的文化现象,不仅成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生成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场景,而且推动了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向世俗化、平面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独有的特征:影响内容现实化;影响领域生活化;影响时空交错化;影响方式感性化;影响过程潜移默化。对此,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回归教育本真,凸显生命关怀,推动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石建 《天府新论》2019,(4):138-151
基层文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子系统,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文化治理侧重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基层民众行为的规制,凸显文化的治理工具向度,缺乏将文化作为治理对象的剖析。乡村娱乐作为基层文化的重要表征,其边缘化、原子化特征是基层文化治理亟待回应的议题。乡土闲暇生活的边缘化、私性化,是乡土逻辑与国家治理逻辑多维度建构的产物。乡村娱乐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更是基层民众自我价值的呈现方式,亦是基层文化治理的重要阵地,是实体性娱乐活动、精神价值信仰、基层治理三维面孔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20.
王雪 《东岳论丛》2019,40(10):17-24
电视话语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生成的表达系统,并且不断建构着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本文试图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话语研究的理论框架讨论我国电视文化的变迁。将电视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当中,勾勒出我国电视发展60年来的话语变迁脉络,并揭示特定话语类型背后的生产运作机制:从"政治实践"主导的话语到体制内外交织渗透的"纪实"表达;从市场化初期"娱乐话语"的野蛮生长到专业化精耕细作"审美话语"的价值导向,电视媒介的生产机制构成了媒介话语实践的主要方式。从"话语"与文化的角度切入电视历史的研究,理解电视媒介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