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出现了一股潮流——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个边缘很模糊的概念。寻根,寻文化之根,文化是一个内容深广的关联域,于是,寻根文学也包罗了众多的东西。其实,人们生活本身就是文化,没有一篇小说不在表现本民族的文化。所以,不应该把凡是表现了文化的小说划归寻根文学。寻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论寻根文学的话语内涵及自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文学是当时各种国内外思潮多向合力的结果,表达了启蒙主义话语下精英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寻根文学所肩负的启蒙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它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双向悖论,解构了寻根文学自身的文化重构初衷,造就了寻根文学的“失根”直至最终退潮。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力图以文学的形式挖掘到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根”。不同地域的文化,使寻根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在各个文化板块中,不同的色彩所对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中红、黄、白、绿、黑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隐喻性,把各地域文化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呈现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12.
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寻根文学”扬弃了陈规的文学认识,以一种全面深广的视野深入民族文化的土壤,既拓宽了文学的路数,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近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内在本质。可以说,文化的开掘,也是文学的开掘。“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一条不断探索、寻求回归的科学之路,其后文学的发展,无疑在这里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启示和存在的理由。本文论述的目的,正在于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远去的历史命题,从中疏理出其之于文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文学中的少数族群书写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1980年代那种文化想象的方式在新世纪已面临困境。少数族群书写回到地缘与文化上的边缘地带,却发现“根”已流失;他们反抗现代性普遍经验对少数族群的规约,但抵抗式写作却可能伤害叙事的复杂性;而主流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在少数族群书写中也都存在洞见与盲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的勃兴,可以看作是“反思文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文学从整体性的人类文化审美空间出发,以民族文化及覆盖在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为支点,探寻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地域特点和现代重建的可能性空间。作家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海外华裔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外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以“寻根”和“归化”为线索,对海外华裔文学在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及所在国主流文化氛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华裔文学从“寻根”到“归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学从民族的、封闭的走向国际的、多样性的文学现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克服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局限性,走向多元化的普遍性和自然性。  相似文献   

16.
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今天,新时期文学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这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坛“现象”迭出,流派纷呈。佛教与文学的融合似乎也可以算作现象之一。当然,如果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看,这一现象或可归入“寻根文学”之列;但是如果从独立的宗教角度着眼,将佛教与文学的融合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其实也算不得标新立异,何况它在内涵与外延上与寻根文学又都有着诸多的区别。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固然不似众多的流派和现象那样来得轰轰烈烈,却也不象它们的转瞬即逝,而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后又自甘寂寞地发展着,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史上,“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本文以知识社会学的方式,勾勒了1980年代“文化寻根”前后的知识谱系和历史语境,并试图把问题历史化,在“清理”中寻求“寻根”的“自我批判”,在历史反思和批判中,考量“寻根”的历史轮廓和意识形态诉求的复杂性。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在1980年代复杂的历史场域中,“寻根文学”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历史出场携带着怎样的问题史?这些问题对当下文学、文化、思想有怎样的启示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是一种文化导根--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着眼于民族素质现代化的重铸.梳理"寻根文学"的兴起与嬗变轨迹,对其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阵“寻根”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志为前段文坛一意仿效西方文学,不努力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忧心忡忡,由此想凭借这股西来的风,发愤擎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冲锋陷阵。就这一点而言,把“寻根”的文学与文学的民族化相提并论,倒也是可以的。前些时,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文学在本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有人质疑说这个提法不科学,值得研究。因为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就文学来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好  相似文献   

20.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0,30(2):70-76
作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是当代作家寻求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并以此来重塑民族形象和文学的努力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文化热"与李泽厚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外来文学思潮,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等,则是它得以产生的理论与文学资源。由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态度,使许多研究者认为寻根文学的创作与其理论存在着矛盾,因为无论作家们的初衷如何,他们在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文化似乎都只是一些"失落"的或"原始生命之根早已衰朽了"的文化。关于寻根文学的种种批评,说明了寻根文学负载了远非一个文学思潮所能负载、所能解答的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它对其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所探讨、所反映的诸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后殖民等新的理论视角下的再阐释,表明寻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文学层面,也不仅限于它引起热潮的那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