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可以把人说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领导干部在接待群众来访时,成功的谈话可使信访群众春风拂面地走出去,失败的谈话轻则让信访群众垂头丧气地离开,重则令信访群众"暴风骤雨"般地发作起来.信访群众总认为自己有理才来上访,认为自己正确才来讨个公道,多数是带着怨气而来,情绪通常比较激动,有的甚至会一股脑儿地把愤怒和怨气发泄到领导干部身上.此时,如果一见面就讲大道理,一开始就进行说教,那么信访群众根本就听不进去.如果简单地进行批评指责,则容易激化矛盾.针对以上情况,领导干部在接谈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官员声音     
骆惠宁:听不到真话,根子在领导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是活动的靶子,不能左顾右盼胡乱瞄。有人说现在想听到真话很难,这不是群众和一般党员的问题,根子还在领导干部。你给群众说空的,群众就给你来虚的。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抛开面子,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问冷暖,和群众一起流汗,以心换心,不信听不到真话。征求意见也不能“选择性倾听”,即使选也要找那些平时意见最多、喜欢“放炮”的人来说。多让群众说话,多请不同群众说话,肯定能找出自身作风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所谓亲和力,是指能够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亲和力是一种领导工作的润滑剂,能使领导与下属之间催生信任和亲近.国外领导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感智商,只有20%的因素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领导干部有亲和力,群众就愿意接近你、靠拢你,向你倾诉衷肠,为你出谋划策.领导干部没有亲和力,群众见了就会形同路人,或者表面极尊重,实际很疏远.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干部,与群众说话像拉家常,为群众办事像对待家人,没有官腔,没有敷衍,积极主动地与群众交流、帮群众办事,无疑更具有亲和力,不仅不会削弱领导力,反而会有助于领导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号召群众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抵制的事,自己决不染指。社会风尚,就在领导干部的影响下形成,就在领导干部的引导下进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进一步划清了荣耻界限。应当说,广大干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问题在于一些同志在行动上还有差距,个别同志的差距可能还比较大这是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  相似文献   

5.
乡镇工作异常艰苦,乡镇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乡镇干部在不断锻炼提高的同时,也要警惕进入以下五个误区。一是变成酒干部。提起乡镇领导干部,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酒,认为只要是在乡镇呆过的领导干部,都一律是“酒精考验”的钢铁战士。这类人在任何场合千万别说自己酒量不行,说自己不会喝酒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诚恳、不真实,很虚伪。走进乡镇领导干部的圈子你可以发现,乡镇干部的工作都在围绕一个“酒”字转。毫不夸张地说,在乡镇做任何事情,最后都要落实在酒上:上级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部委办局来商量工作,兄弟乡镇来联络感情,亲朋好友…  相似文献   

6.
为群众办实事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领导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为群众办实事如何办好,办得有章法,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辩证考虑。办实事,既要投入钱物,又要投入感情。为群众办实事,有人觉得只要舍得拿钱给物就行,没必要投入什么感情。其实,这是为群众办实事的误区。实践证明,既拨钱出物,又投入感情,不仅是群众的需求,也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需要。说是群众的需求,是因为群众的所喜所忧、所盼所求需要向领导干部倾诉。说是领导干部自身的需要,是因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干部要广泛深入地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用“心”联系群众。远而诚心引之近如今,一些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已经不是当年的鱼水关系,而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群众不知领导的心思,领导不明群众的实情,领导成了瞎子和聋子。要改变这种状况,领导干部必须胸怀诚心,倾注真情。以真情推倒心理围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热爱群众的真挚感情,群众就不会与你接近,你也无法…  相似文献   

8.
<正>学会和群众交流,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贴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说大众话,让群众感到可近。所谓大众话,即群众语言。它不绕弯子,具有平民化、生活化、本土化特点。做群众工作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把话说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依理说事,就事明理,让群众一听就明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消除和群众之间的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9.
当前,地方各级领导班子陆续进行换届,一大批同志已经或即将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承前启后,大展宏图,这是规律所致,事业所需,人心所望。这个时候抓紧新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尤为重要,抓早就主动,抓紧效果好。那么,如何抓好呢?笔者以为,干部履新要重“五新”。拓宽新视野。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看问题的角度、方式、层面与原来相比会有所不同,换了一个地方工作,对象、问题、感受也大不一样。此时领导干部如果不注重调查研究,不广泛地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就做不到心中有数,思路开阔。新的岗位和新的地方对拓宽新视野大有好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0.
孙玉茹 《领导科学》2003,(22):36-37
在工作中,领导干部对他人说“不”的情况极为常见:拒绝他人时说“不行”;警告他人时说“不准”;否定他人意见时说“不同意”……从某种角度说,这是领导者态度鲜明、作风干练的表现,但在有些情况下,硬邦邦地说“不”,不仅会影响工作和同志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损于领导自身形象。如果换一种方式说“不”,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欲否定,先商讨上下级或同事之间,对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如果领导者高高在上,直接对别人的意见说“不同意”,就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即使执行了你的意见和主张,也是被动的、“下级服从上级”式的,这样会给工作造成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地方领导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真正做好取信于民的民情调查工作,必须通过领导干部直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实行干部与群众新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基层工作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也往往会迎刃而解.用民情调查这把"金钥匙",可以打开基层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中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之锁.从株洲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领导干部做好民情调查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让干部出国培训走上规范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云生 《领导科学》2004,(19):24-26
近一段时期,许多地方出现了领导干部公费出国学习、培训的热潮。这是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措施。然而让人尴尬的是,群众对此却产生了很多议论和担心。出国学习是不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要方式?领导干部出国深造“蔚然成风”,会不会成为一种时髦而引起竞相攀比?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何必非要舍近而求远呢?干部出国培训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官员普遍叫好、百姓普遍叫苦的事情。因此,如何规范干部出国培训,我们有必要作些理性的思考。干部出国培训“蔚然成风”2002年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  相似文献   

13.
罗玉亮 《领导科学》2015,(10):49-50
中央加大巡视力度,对腐败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但巡视之后出现的“后遗症”却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 这个“后遗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巡视过后,只抓两三个人“了事”.特别是一些地方前后几任主要负责人都“出事”,与他们“一伙儿”的干部却“没事”,仍然在台上指手画脚“说事”.有人说:“主犯”服法,却让“从犯”逍遥,这是说不过去的.也有人说:“从犯”太多了,一个市县都有一两百人,搞不了呀,搞过了就会没有人干事了.甚至后任的主要领导为求一时的“稳定”,上至中央巡视组,中至省委主要领导,帮助说情,致使群众对反腐败产生了错觉,认为是“选择性反腐”.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换届年,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已基本到位,新的领导班子也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展了新的工作。时值春节,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也迎来了第一个新年,这个新年对新任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考验。能否过好这个新年,人民群众寄予了厚望。在一定程度上说,今年的“年关”就是新任领导干部的“廉关”。“新官”应慎过“新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想成为人民的优秀公仆,就必须联系群众,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而要联系群众,就离不开沟通,要学习和掌握沟通的本领,既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也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那么,与群众如何实施沟通呢?我认为,应该掌握“七要”。  相似文献   

17.
乡镇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乡镇年轻领导干部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形势,要想在履行职责、服务基层中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必须时刻谨防"手足口"病. 一、谨防眼高"手"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基层年轻领导干部,要坚决克服在履职为民中眼高手低的弊病.一要眼盯"小事情".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取决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多少.相较于口若悬河大谈事业的干部,群众更愿意把支持的天平倾向于心系群众、默默干事的干部.年轻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眼前和身边的小事办好办实,才会赢得群众的认可.领导干部如果为了追求政绩,只顾搭"花架子"、摆"虚把式",就会降低在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的"脸色"是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的"晴雨表",他们的脸上阳光灿烂,表明你的所作所为群众是肯定的;相反,他们"脸色"很难看,说明你的工作群众不满意.人民群众的"脸色",也是领导干部形象的"显示器",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自身行为的对错、处理问题的偏正,都能从人民群众的"脸色"中反映出来.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会看上级领导的"脸色",正确领会上级意图,还要会看人民群众的"脸色".  相似文献   

19.
“人走茶凉”是一句俗话,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是指领导干部在位时前呼后拥,受到周围一些人的“拥戴”和讨好,一旦调离或退休,这些人对其立刻变得冷漠和疏远起来。一热一冷,令人发出“人走茶凉”的感慨。仔细分析起来,之所以会有这种感慨,就领导干部而言,主要是个人心态没有摆正。何以出现这种心态?客观上说,职位的调整,角色的转换,势必影响到原有工作格局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事务上的忙与闲,交往中的亲与疏,也会引起离退休干部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观上讲,与其说是“茶凉”,不如说是“心凉”。“茶凉”是客观事实,“心凉”是主观心理感受,这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明显加大,各种纪律规定密集出台,给各级党员干部套上了“金箍”.在此背景下,一些干部纷纷慨叹“现在是当干部最不舒服的时期”.对此,笔者认为,限权背景下领导干部只有回归自己的本色与本位,看准群众需求点,找准服务切入点,降低用权“舒适度”,谨防“差不多”心态,以脚踏实地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筑牢干群“鱼水情”,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地从心里为领导干部“点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