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古占声字的韵部归属,一直存在归侵部还是归谈部的分歧。通过全面整理上古占声字和其他韵部字的关涉情况,发现占声字和谈部、盍部、侵部、元部字都有牵连,但主要是和谈部及盍部有关涉。在中古为非入声韵的那些占声字应归入谈部,入声韵的那些应归盍部。  相似文献   

2.
杨宽先生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一文,提出了西周中央政府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官署的论点.文章颇有新意,影响不小.拜读之余,产生了颇难解决的二个问题:其一,“卿事寮”和“太史寮”既是西周二大官署,作为制度总要追源溯流,从其变迁加以考察,上溯夏、商探寻其渊源,下接春秋、战国,拊循其沿革.然而,夏、商至春秋、战国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均未提及此二大官署,其故安在?其二,此二大官署,西周的传世文献亦未提及,仅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当然,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原始史料,可是,对西周铭文文义的理解,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把我们在探索中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出来就教,希望得到杨宽先生和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3.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4,(12):103-108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汉以前的史学史重新进行思考, 试图勾勒出它的发展轨迹。笔者认为上古史学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 一、前周阶段; 二、西周阶段; 三、春秋阶段;四、战国阶段。文章分别简述了各个阶段的演变和特点, 并对汉以前的史学“自春秋而兴, 至孔、左而极, 及战国而衰”的发展大势作出了论析。  相似文献   

4.
楚人尚武,名扬两周,誉称后世。楚人为何重军崇武?一部楚国发展史表明:这是由楚人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及其生存发展的切身经历所决定的。自商朝至于西周,楚部落、国族一直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的求生,在穷山僻壤里奋发图强。不尚武,何以立足?不尚武,何以继宗?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楚终于从睢荆山区走向江汉平原,继而兵锋北指,辟地千里,数战强晋,称雄中原。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楚又拓土  相似文献   

5.
学界研究《左传》礼制,将其作一整体看待,失之粗略,不利于梳理西周礼制从春秋到战国初的演化情状。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变化,西周王室衰落,作为维系宗周社会稳定的种种制度,尤其是礼制出现与周礼相异的变礼,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晋文公去世为界将春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较多承袭西周礼制,后期变化较大。春秋丧葬礼主要涉及敛奠礼、奔丧礼、安葬礼,以及与丧葬礼密切相关的丧服。总体来说,涉及对周王的丧葬礼仪有降等趋势;涉及一般诸侯或其他贵族的礼仪则保留为多,但也有部分呈降等趋势;而对大国强国所行用的丧葬礼仪,有保留西周礼仪等级乃至提升等级的情况,显示出霸权政治下礼制变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6.
河洛神话产生真相新探朱桢(一)"河图"、"洛书"大约从西周春秋之际,就在古代典籍中开始出现,到战国秦汉之际演说为盛。终于造就了千古流传的河洛神话。各种典籍不但分别详记了上古之时河图洛书出现的具体场景,而且还对河图洛书本身的形态、大小、色泽、包装、纹饰...  相似文献   

7.
<正> 现在的中国通史著作,于西周之后划分出一个春秋时期。但是,从《史记》直到清末的通史书籍,均以“周”来统摄今天所说的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那么,“春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是从何时开始的?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认识我国史学史中历史年代学的变化。我国是一个自古就重视自己历史和史学发展的国家。如何命名已往的时代,是史学编纂方面首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便产生了历史年代学。春秋及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西周人称他所取代的前代为商代或殷代,“商”或“殷”既是旅名,又是殷人国都所在地名,同时还是殷人所建王朝之名。商时人名其前代为夏也是这样。所以《汤暂》记载商人称夏代为“有夏”,《召诰》记载西周人称夏代为夏、称殷代为殷。春秋时人继承  相似文献   

8.
从西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问题最多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之不能解决,主要的?结就在於对这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中国历史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才进入封建社会;范文澜、翦伯赞先生等认为从西周以来中国就进入封建社会了;侯外?先生认为西周春秋战国都是奴隶社会,秦以后才进入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的成熟与自觉是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美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其成熟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西周早期以前);发生阶段(西周中、晚期);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成熟阶段(秦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的社会分期,是历史科学上一个大问题,如果要详细的讨论,至少要写十万字以上的论文,在这篇短文中,是无法作全面的讨论的。在这里,我只能提出几个核心问题来讨论一下;抛砖引玉,希望史学界同人多多发表意见,并指正我的错误。解放以前,一般史学家,不论新旧,对於西周春秋时代,几乎一致认为封建社会,虽然旧史学家和新史学家所说的“封建社会”,含义并不相同。我个人过去曾信仰资产阶级的“经济史观”,也很喜欢研究社会经济史,与其他史学工作者一样:北也曾根据我所搜集的史料,从不同的观点上,确定西周春秋为封建社会,而把战国以後称为“佃农制社会”,就是变相的封建社会的意思。从抗战前一直到胜利初,大体上我是保持着这种看法的。我把欧洲中古的封建社会套在西周春秋的历史上,依据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定义,到西周春秋的史料中找证据,所以那时我所构成的西周春秋史的系统,是一个典型封建社会史的系统,自然,我那时所谓“典型封建社会”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下封建社会的定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上古韵部研究中的著名课题"脂、微"分部由王力先生集大成,此前章炳麟1908年成立灰部时已发现脂、灰(微)"鸿纤有异"之别,1910年独立出队部时发现队(微)、脂相近,1915年队部只留入声字时.即成物部,被去掉的微韵字进入脂部,并认为脂部是阖口音,相当于王力的"微"部.黄侃1915年分古韵二十八部时有"灰(微脂部)-没(物部)-痕(文部)",曾运乾改造黄侃依摄合口灰韵成威摄合口灰韵,印微部,更把黄侃依摄的齐部之半改造成衣摄,即脂部.可见脂、微分部孕育在黄侃依摄之中.王力1936年"脂、微"分部时,同样审析过<广韵>齐韵,将其一分为二,一部分作脂部字;审析过灰韵,作为微部.这些,正是曾运乾审析黄侃依摄灰韵、依摄齐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蔡先金 《人文杂志》2002,(4):104-109
本文通过分析西周“宣王伐鲁”事件之原委 ,揭示“天子立君”与嫡长子继承制之间的冲突 ,从而从一个方面探析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着有碍西周政权统治的不合理性 ,同时又得出“宣王伐鲁”这一事件的历史合理性 ,并期望从制度层面提出西周社会转型到春秋与战国的一种解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这时的会盟与西周、战国时的很不相同,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点是会盟的次数多,类型也复杂;礼仪不够完备,有简单草率的倾向;会盟时旧有的尊卑关系遭到破坏;会盟时,夷夏之防也逐渐消失了;会盟中诚信观念丧失了;所结之盟不大稳固,背盟之事屡屡发生,且速度很快。另外,以霸主的出现为界,春秋会盟可分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而这些特点都是与春秋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邢姜太宰簋七十年代中出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李殿福、张柏忠二位先生曾先后撰文,就有关问题进行考定。有的问题已经解决,有的问题接近解决,有的问题则尚未解决。布文拟就该器的制作年代、器物定名及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 一、制作年代。李殿福先生认为该器是“西周末期的遗物”。张柏忠先生则认为是四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铜器,“而以春秋早期的可能性为大”。我认为当为春秋早期的铜器。  相似文献   

15.
<正> 上古是否有庄章二系和日以二母,这是音韵学上古声母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上古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起点,起点有若干声母还弄不清楚,语音发展史从何谈起?本文就日母是否归泥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楚文字是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目前可知时代最早的楚文字保留了西周早期文字的特点,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楚人使用汉字最晚在商末周初。这些楚文字是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已经与西周晚期通行的文字拉开差距,形成了一些字体与构形诸方面的特色。春秋楚文字形成颀长整饬与屈曲美化两种字体,随着楚国军事与政治的扩张,风行江汉与江淮流域。经过战国早期的过渡,战国中期楚文字实现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汉字系统。随着楚地域的不断扩大,楚文字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的“男女有别”到两汉的“夫为妻纲”,乃至南宋的女子“失节事大”,是一个由男女自然分工和劳动分工而造成差别,到男性奴役女性的法典化和法典完善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把这一漫长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到春秋妇女地位式微化阶段;战国到秦汉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化阶段;东汉到南宋妇女被奴役地位法典完善化阶段。反映在文献上,即  相似文献   

18.
两周时期确立并不断完善的用鼎制度,是中国青铜时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表现。考察周代中原地区贵族青铜墓葬用鼎制度,揭示出其在西周早中期初步形成、西周晚期逐渐成熟、春秋至战国早期进一步完善、直至战国中晚期走向衰落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原用鼎情况显示周代用鼎制度的使用与封国实力、性别差异、多元文化等因素有关,本文一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缯、鄫、曾与随国关系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商至西周时代东西方有两个缯(鄫、曾)国,一在山东苍山,一在河南方城,都是夏的后裔之国.姬姓曾国与姒姓缯国在周代同时存在,两国没有任何关系.曾与随虽然同宗,但绝非一国而二名.曾国最早活动于湖北北部,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早期便已依附于楚国.春秋中期,在楚人的帮助之下,曾人势力向北发展,占据了随人的一部分地方,甚至将都城也移至随国原都城所在地随州附近.至春秋后期和战国之际进一步向东发展至河南信阳一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我国历史学界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九七八年冬,《历史研究》编辑部与《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召开的长春讨论会上,出现了六种不同意见的分歧。从分歧的焦点来看,我认为仍然是过去的三家之言,即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与魏晋封建说。对于西周封建说,由于篇幅限制,暂且存异。现在,仅就战国封建说的分歧阐述如下,以作进一步讨论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