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小小说谈片     
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近年来,越来越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显示出它不可忽略的艺术魅力。小小说的称谓很多,如“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微型小说”、“迷你小说”、“超短篇小说”等等。小小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评论家众说纷纭。美国著名评论家、微型小说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认为小小说有三个要素:一是构思新颖奇特;二是情节相对完整;三是结尾出人意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认为微型小说是“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  相似文献   

2.
西部军旅小说以大漠冰山的共同背景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来表现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中的英雄主义人格具体呈现为“苦难”、“孤独”、“崇高”的情结,在作品的自然风情里获得了独特的内涵与诗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志人小说论纲──中国小说探源张锦池引言“小小说”之一概念虽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由文学大师茅盾提出的,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之有“小小说”却犹如诗歌发展史上之有四言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源远流长的,志人和志怪小说便是它的两种主要形态,而尤以志人小...  相似文献   

4.
梁鸿 《中州学刊》2002,(4):100-106
通过解读师陀作品中的“异乡”和“故乡”意象 ,分析师陀作品诗性的生成、特征及在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意义 ,作者认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诗性品格基本上循着两条道路发展 :古典诗性和现代诗性。所谓古典诗性是指作家基本上遵循古典美学意义上“美”、“和谐”等审美理念创作并试图建构一个田园诗般的“故乡” ,这一乌托邦世界是作者思考的终结点。现代诗性却意味着作者面临着“故乡”和“现实”的双重失落 ,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沉的“故乡情感”的矛盾统一使师陀作品蕴含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性精神。但这两种诗性品格在作家作品中并非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写人评点,尤其是小说写人评点中,运用喻说话语的特征特别突出。诸种喻说话语都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重地传达有关写人效果的审美幻象感。其中,“如画”、“如生”等话语着意于通过追攀绘画图景、人物生态,来指点小说文本写人的“形似”效果。“逼真”、“若活”等话语主要用来称道小说写人所达到的“形神俱肖”的幻觉境界。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等话语则常常被用来传达小说写人艺术给读者带来的在场感和临境感,侧重于夸耀其中的“神似”效果。中国古代关于写人评点的喻说话语极富阐释弹性,饱含诗性智慧;既因显示出审美感受力的精炼而影响迄今,又因仅仅着眼于纯粹的审美感受而期待转型。  相似文献   

6.
《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有太极,始生两仪。幽赞神明之易象及元气浑一之太极,既为人文之元,也是中国文化的诗性之源。因此只有回到《周易》,才能真正寻到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化之根。诗性文论与《周易》的血脉相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文论的本体之“道”,源于易之“太极”的自然本元性和原始混沌性;二是诗性文论的思维之“方”,源于易由两仪、四象而太极的整体、直觉和象征性体认;三是诗性文论的言说之“法”,源于易说太极的诗画相谐、言象互济。  相似文献   

7.
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最为重要的标志 ,引起了诗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但有用一般人性去代替和解释“诗性”的哲学化倾向。如果从自然、未知域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诗性”的存在和表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 ,它以先验自在的形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诗的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质和外观的文艺理论。且不说历代的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无处不洋溢着诗的激情,无时不显露出诗的智慧,即便是最具理论形态和思辨特色的《文心雕龙》,也是不乏诗性的。彦和论“神思”则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风骨”则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谈“物色”则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是文论,这又是诗,亦诗亦论,论在诗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纯文学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学范畴.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进行动态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原因有三.首先,在由采录编撰到有为而作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创作之意的增强与心灵化,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置因素.其次,在由说之小者至小说中有大道的发展过程中,小说的内在之意日益深厚,这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理性内涵质素.最后,诗性质素即诗性思维、诗性表现技巧、诗性语言的融入是小说意境发生的充分条件.因此,三种因素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诗性品格问题一直是汪曾祺研究的焦点所在,但以往的汪曾祺研究只是一味喋喋不休于这种诗性本身,陷入到了一种过于宏大的论述圈套之中。本文试图以汪曾祺四十年代的某些小说作品为例,揭示其小说创作诗性品格下所具有的历史维度,并着重论述渗入了历史信息的诗性因子在其不同的小说文本中所经历的曲折变化及诗性主体的种种命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纬书内容丰富博杂,许多纬书片断具有浓郁的小说性.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关于地理博物的记载,许多这样的记载可视为地理博物小说.纬书中有众多关于圣王、圣人的叙述,其中一些叙述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实可视为杂传或杂事小说.纬书与汉代小说关系密切,纬书的许多内容直接成为小说的取材对象,许多故事情节和叙述模式为小说借鉴和效仿,纬书重祥瑞等思想对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透过生活氤氲的精致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蕾  张学昕 《北方论丛》2001,(1):114-118
多年来,苏童始终追求学想象的奇特、风格的优美、故事的魅力,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形态;其近期的短篇小说又表现出对小说体结构、语言、叙述更进一步的精心和讲究,无论小说的故事层面,还是人物、语境,都更加精致。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01,1(5):123-126
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是体现着中国现代小说诗化革新倾向的另一种小说体式。写意小说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代小说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体式类型上看,写意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叙事内容的诗化倾向和描写方式的写意性。写意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小说艺术素质的改变和小说审美意识、文体意识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周芸 《学术探索》2003,(5):74-77
《莽丛中》是日本大正时代 (1 91 2 - 1 92 6)著名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天才之作。小说运用特殊的语用策略 ,在特定的语篇内 ,通过对常规语言衔接规则的偏离 ,生成了具有独特精神特质的小说语言体式。这种语言体式 ,一方面表现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性格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近代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小小说女作家群概观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的小小说领域里一批女作家通过创作实绩呈现着独立姿态,充实和提高了小小说这一发展迅速的文体,并极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某些本质精神,“她们”的群体意识和文化价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郭竞芳 《殷都学刊》2008,29(4):71-74
从文体论的角度看,“诗”作为一体从“文章”中独立出来而与其它文体明确相区别,最早当属曹丕的《典论·论文》;明确地区分诗歌体制的是南朝·梁钟嵘;诗的体派的出现要晚于体制,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体有时代之体和作家之体的是南宋的严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诗体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沦浪诗话》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严羽《沧浪诗话》中所涉及初唐诸诗体的风格内涵进行辨析,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诗体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定的诗体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彝族现代诗派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型于八十年代中期并一直活跃于今天,它以其重返彝族传统文化的写作追求,形成了整体性的彝族现代诗歌家园的基础意象结构和基本诗歌品质;在此建构的进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困惑、焦虑以至于毁灭的冲动。彝族现代诗派的写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水平,同时也与汉语新诗形成了丰富复杂的反叛、承继及重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倪素平 《阴山学刊》2004,17(6):32-35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