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李唐绘画作了研究。其一,从山水、人物、画牛等三方面对李后的绘画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画风之渊源、演变和发展。其二,评述了李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地位。李唐创立的“水墨苍劲”之“大斧劈皴”山水画,不仅确立了他在南宋山水画坛的“首席”地位,同时影响深远,成为中外山水画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祖师;李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之人物画,开拓了宋代人物画之新的表现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度,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也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其三,对李唐现存画迹进行了考索。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范畴研究的目的与重心在于清理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脉络 ,从而建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系统中 ,意境是代表中国艺术根本精神的重要范畴 ,“一画”是到达此境界的基本大法 ,形与神是古代艺术家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虚静”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审美态度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它们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土家族音乐之美:乐种,传播,线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家族音乐演变衍化的历史长河中 ,土家族音乐表现出各个不同的乐种美及其功能性 ;同时体现出土家族音乐的传谱、记 (记忆之记 )谱、传播方式及其“蹈”、“唱”、“奏”之整体性的完美 ;充分显示出土家族音乐“线的艺术”之表现美  相似文献   

7.
“中和”观 ,以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观为理论基础 ,为儒释道三家理论之精髓 ,历来被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作大量研究。本文则主要从诗 (包括词曲赋 )、绘画、书法、建筑等古典艺术领域寻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分析“中和”观的美学运用 ,探讨其美学价值。并试图运用现代美学之分析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方法 ,浅论“中和”何以成为古典艺术美之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著名画论家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首次从理论上涉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结构问题。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结构布局愈来愈为画论家重视,以至清代画论家邹一桂说:“愚谓即以六法,亦当以经营为第一。”(《小山画谱》)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绘画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10.
意境之美——谈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绘画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了若干个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由于与西方绘画有着文化精神上的本质区别,中国古代绘画在世界艺术文明中也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画家们遵循创造意境美的哲学观是分不开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精神在绘画上的集中体现,象外之象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表达重点。本文通过大量的美学理论阐述这一观点,旨在从深层次剖析古代绘画的创作原则,为当今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起到铺路垫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艺术有不解之缘。作为艺术构成部分的绘画被佛教、基督教纳入自己的膜拜体系,使之成为传播“福音”的工具,同样,道教成立之后,也让绘画在自己的神学体系中执行宗教的职能。中国古代绘画史籍中,关于佛教画、道教画的记载史不绝书,甚至专辟“释道画”或“道释画”之目。对于佛教画,研究者多,成绩斐然,然而,对道教画的研究,问津者鲜。笔者不揣浅陋,拟就道教人物画作一番探讨。道教人物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画,它的出现只能在道教产生之后。笔者将道教人物画分为神仙故实类,神祗偶像类以及仙真偶像类。探讨其演进过程与道教发展的关系和这种“宗教招贴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画家们的创作劳动揭示人创造“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理趣中的“理”,其主要内涵,既指表现为思想内容的情理和事理,也指表现为艺术形式的文理。理趣中的“趣”,其主要内涵,既指思想内容方面的旨趣,也指艺术特色方面的风致或诗人创作个性方面的兴趣点。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论家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三百篇》之体制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理意境不可不学。神理意境者何?有关寄托,一也;直抒己见,二也;纯任天机,三也;言有尽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文艺系统中 ,由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所体现和代表的应物象形、写实性、再现性、客体性的美学观念 ,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抒情咏志、写意性、表现性、主体性的美学观念是分道扬镳的。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观念向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基本原则的归属与定位 ,即从“应物象形”(存形 )到“抒情咏志”(写意 ) ,乃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及其美学观念发展到东晋时才产生的现象 ,并由此而造就了山水画的兴起  相似文献   

14.
形与神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在艺术领域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很早就提出了形神兼备的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传神写照”,尤其是在绘画领域,这一思想更是获得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简要介绍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并围绕绘画作品的形似及神似问题,初步探讨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实现形与神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中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起兴”、“神思”、“灵感”三阶段。而“养兴”则是绘画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17.
“远”作为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在审美空间上表现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哲思之远.中国古代词作中“远”范畴的审美内涵,超越时空的距离,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最终指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对艺术价值和生命真谛的超越性指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六朝三大画家之一的顾恺之在绘画领域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以形写神”论的实质内容及其形成的深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颜色,有“正色”与“间色”之分,历代王朝也都有崇尚的颜色。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有着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从中显示了古代人们礼俗观念形成和演变一些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20.
初探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析、举例、引用等方法来论证当代工笔人物绘画学习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重要性,对于丰富当代工笔人物绘画艺术形式,提高其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形"传"神"的人物造型、整体空间意识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三个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