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民性之政治地理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理解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行为,必须首先对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有很好的解读。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和绝对意义上的劣势对日本民族的国民性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何使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转变为对日本民族发展有利的激励因素而避免其成为右翼向国际社会争取“生存空间”的借口和动力,对日本来说是个未完成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国教神道教等有很大的关联性,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原因、表现,对于学习日本历史,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的日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研究和国民性研究两部分,文化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的,而国民性研究也主要是从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部分也正在于文化研究方面.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提倡,关于日本国民性虽也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展开.他真正投入精力进行日本文化思考和国民性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一组"日本管窥"谈日本文化书"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日本国民性的几个特征入手,深入探讨其国民性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 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 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 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 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 “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家”文化孕育于本土,在其形成过程中,佛教、儒学逐渐融入日本的“家”中,共同成为“家”文化内容。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部分。日本民族的“集团主义”、“等级服从意识”、“纵式人际关系”等特殊国民性均可以在“家”文化中寻找到源头。它作为日本国民性的基因,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家”文化也正在走向衰落,日本的传统国民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小说始终以批判国民性为主题.他以一种幽默的笔调,对北平市民社会做深入挖掘,来探索改造国民性问题.而且他往往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东、西方民族对比的宏观视角来揭露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他的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下的视野就显得更加开阔.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有关“国民性”的话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冯骥才、刘禾从后殖民批评角度,认为梁启超、鲁迅等提出的“国民性”命题是“中了传教士的奸计”,是对“欧洲人本来用来维系自己种族优势的话语”的“屈从”。对此,不少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反驳这种观点,并通过各自的论争,揭示了刘禾所谓“国民性”是一种“神话”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神话。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受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文化封闭等因素影响,国民具有浓重的危机意识、等级观念、崇强鄙弱等文化性格,它深深影响着日本近现代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或文化心态的形成是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作用,但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源流、文化发展无疑在日本民族性格形成中起着最根本的基因作用。探讨日本人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日本人有史以来就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固有文化才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始原文化的特点铸就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复杂化与多重性。正如文化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适应一样,民族性格也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对民族融合的认同,其形成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亦是文化作用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从鲁迅三组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命题出发,以“众趋人格”作为理论手段,把鲁迅的“国民性”理解为兼具开放性与自足性的系统,从而为鲁迅“国民性”研究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提供了一种阐释可能。  相似文献   

14.
张幸 《国际论坛》2016,(4):72-78,81
孟加拉国地处南亚地区,滨临孟加拉湾。无论是在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这一区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国民性的概念,从历史上特殊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对孟加拉国国民性的影响、孟加拉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宗教属性在国民性中的作用、孟加拉语言运动、伊斯兰礼教与多元孟加拉文化实践、迁徙习性与亲属意识等多个方面,探究孟加拉国国民在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中所体现的国民性,并尝试将其做出归纳。  相似文献   

15.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人个体验》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对战后日本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二战的失败特别是原子弹对广岛、长崎的毁灭性打击,给了日本民族当头一棒,使得日本普通民众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还使得日本民族性格发生了扭曲。《人个的体验》反映了日本民族对战争失败和核爆炸痛苦的接受过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则提出了如何摆脱穷兵黩武的民族性格,提炼出一种全新的健康民族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8.
《呼吸》是蒂姆·温顿第四次斩获澳大利亚文学第一奖——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的作品,小说刻画了澳大利亚人强烈的反平庸意识。小说人物极度恐惧平庸,疯狂逃离平庸并付出惨重代价。平庸恐惧症昭示的是澳民族性格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文化自卑。小说跨越的时代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延续至新世纪,体现了以作家温顿为代表的整整一代人对“平庸”的思考,《呼吸》准确把握了多元文化时代澳大利亚人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来自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