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对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人类主体”与“自然”这一对概念的阐释,来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推导出生态伦理学所关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解决人类的主体际性的问题,即关注生态伦理学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哲学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有 《中州学刊》2002,(5):153-156
近代西方哲学对环境伦理学的形成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上 ;同时也表现在它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等基本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因此 ,应辩证地看待它对环境伦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环境伦理学要想发展就要实现超越。只有超越两种中心论,走向实践论的主体主义,才能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环境伦理学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它们关于环境的价值观念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积极的意义,但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而可持续发展观则以其丰富的内涵、新颖的思想包容和超越了这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当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是在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下生长起来的,它遗传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格。其对过度工业化和技术意识形态、特别是消费主义思潮等的批判具有实践价值。但我们能够接受的只能是一种弱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即对"人与自然的等差式道德关联"的承诺,而不可能是任何非人类中心主义。"等差式道德关联"意味着人是永远的、当然的主体。生态文明决不意味着人的空场,而只是意味着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彻底和解。  相似文献   

6.
崔建霞 《兰州学刊》2007,(2):29-30,28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就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与价值、自然的价值与权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争鸣,推进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纳米伦理学致力于探讨纳米技术的伦理和社会意义,目前已经从未来主义、结果主义的预测和控制话语进入以技术与社会的反思性共同进化为导向的实践探索维度。但纳米技术毕竟是要在原子水平上人工建构微细的纳米空间,它倾向于脱离人的直观范畴。这就要求纳米伦理学的实践探索维度,必须要在现象学上通过视觉化战略,将纳米技术纳入人类经验中来,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可选择的技术解释学弹性。同时,原子水平的技术操作意味着纳米量级的意向和非意向学科群聚集。对这种多学科群,纳米伦理学必须要在本体论上实现多学科群的系统稳健发展,既容纳自然科学和工程的纳米世界建构,又接受"自然的社会科学"的纳米世界设计参与。这样方能以技术与社会的共同进化,推动纳米技术发展成为社会伦理健康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伦理学是在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人类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解决这些危机为目的的新伦理学。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发展伦理学的伦理对象是当代社会发展新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 ,它的基本问题是“能”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发展伦理学仍然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学 ,但它的理论基础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 ,而是一种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张钦 《学术论坛》2006,(12):1-4
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它的实践功能只能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实现。协调同一时代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不同时代的本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分配上的利益冲突,实现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1.
陈化  马永慧 《中州学刊》2023,(7):112-120
道德地位是生命伦理学领域的重要范畴,是人类道德觉醒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诉求。它遭遇了“概念无用论”和“分层不合理”两种观点的挑战,为此必须澄清诸种理论进路。经典的道德地位进路主张人类属性具有规范意义或道德相关性,人的道德地位植根于其内在价值,但遭受自然主义谬误和非必然性的诘难。能力进路修正和拓展了人类属性观点,融入动物属性特质,细分为理性能力和感知能力两种情形;但以感知能力否定给予胎儿道德关怀,以理性能力拒绝赋予脑损伤者等以道德地位,忽略了物种多样性和链接纽带。关系进路则主张将道德地位纳入与他者“相互证明自身行为正当性”的关系中,并将其作为道德地位的唯一因素,难以解释生命权利的发生。利益进路将利益作为唯一条件,将利益差异作为道德地位的区别,但存在利益的计算、权力和利益转换难题。或许,生命共同体的道德地位进路是一种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风 《学术界》2002,(4):98-107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研究纲领 ;即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的“经济增长瘾”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的“良知的革命”。人类中心主义者所坚持的实际上是“培根 -笛卡儿理想” ,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对“所有的现象”进行“终极说明”。但是本质上 ,人类的本体论特征是有限的。本体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无限的自然之上 ,这只能是现代人的狂妄。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伦理学视角下的新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针对传统伦理学思想 ,提出对自然价值与权利概念 ,主张把道德视角延伸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界 ,赋予自然以价值与权利。这在事实上蕴涵了一种环境平等的思想。人与自然都是价值主体 ,并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作为类存在物的自然的人,而是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发现当前环境伦理学界所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对真正探索解决生态问题出路的偏差.只有变革现有的人类活动方式,走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也应是环境伦理学探索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和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和传统伦理学的社会规律两个不同视角 ,笔者认为 ,生态伦理学的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应是自然向度或客观向度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而生态伦理学的间接的普遍的出发点应是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一种完整的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戴兆国 《学术界》2007,(1):167-173
在伦理学的发展中,至今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悖论。这些悖论包括:认识与存在、善与恶、人的分裂、规范与境遇、善与善、真理与谎言、生与死等等。对这些悖论的反思是伦理学前进的基础,更是创造伦理学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生态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流派--大地伦理学理论逻辑的梳理,对进化论伦理学何以可能在大地伦理学理论中被运用,并成为其建构自身理论的基点之一作出论证,进而证明大地伦理学在理论多元化的生态伦理学中,通过运用进化论模式对道德对象范围的拓展而开创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