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纯 《船山学刊》2010,(4):173-176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包含着皇家居住、行政、游憩和礼制等物质和精神功能,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美学思想,为我们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提供了最完整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闫月珍 《文史哲》2022,(2):89-104+167
宫室之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固有的特点。它肇端于宫室所具有的礼制意义,被用以彰显身份和等级,成为礼仪制度的物质呈现。中国早期的宫室制度延伸到文学领域,形成了以宫室结构和建筑技艺隐喻文学经验的表述方式。此一表述方式是一种物质、观念和符号三者紧密联结的认知方式,这使得物质性的宫室具有了意识性的话语功能。宫室之喻沟通了文学与建筑,形成了一种公共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中国建筑典范的宫室融汇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所凝聚的所指意义已超出了建筑范围,显示出极强的文化渗透力和历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恐怕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最痴迷、也是评价最高的一位.他认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之林可谓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它的和谐安详、曲线之美和游戏精神最富魅力.林语堂还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提出"生活的艺术"思想,并建起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对抗现代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异化.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还有片面化和表面化之憾.  相似文献   

4.
以政治文化为基点进行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意涵可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君主政治的权力合法性起源说看,"圣王作宫室"是君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之一,这就使得建筑与君主政治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致使中国传统君主政治的权力合法性具有传统型与卡里斯马型的复合型特点。其二,宫殿和民居建筑中蕴含着君权权威认同的政治文化意涵。其三,通过对坛庙、明堂等古代建筑的分析,可见其中涵容着对于天人合一及政治秩序建构的融合与会通。从古代建筑这一物质文化的层面考察政治文化,为这一研究论域开拓了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柴荣 《江汉论坛》2007,1(4):136-141
中国古代立法与实践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典权制度,典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盛行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它既体现了中国以家为本位的传统伦理观念,同时典的存在是儒家"均平"思想的反映.典权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整体观的观念,具有和谐性价值,有其它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文本位传统是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之一。重德思想导致了近两千多年来科技意识的淡薄;人文价值观的取向,在总体上决定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同时传统经学文化关于道德价值和人生修养的思想使中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体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7.
鉴于当前职业观存在的失范现象,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职业观进行了解读和梳理:在职业定位上占据主流的是国家本位思想,在职业选择方面,中国古代职业观中存在着功利本位倾向,在职业道德上长期存在的是他律倾向.这些特征和倾向跟今天中国职业观迷失甚至沦丧问题有着对应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郭济桥 《殷都学刊》2013,34(2):34-37
宫室建筑是古代政治、礼仪重要内容.邺城的宫城分东西两部分,总体由太极殿、尚书省、朝堂、内省等构成.  相似文献   

9.
“人文思想”是指以“人”为本位来确立其精神追求与生活路向的构想。中国传统人文理念经历了由“原巫文化”逐步演进为“巫史二元建构”的漫长历程,形成以“天人合一”“和实生物”为标志的基本准则,对稳定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于近现代则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与打压。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导引下,我们当前从事人文建设,既不能回归古代“一统化”的老路,亦不当盲目追随西方世界,一味鼓吹“个体化”的取向,而应考虑将个人的“独立自主”与社会的“和协共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营造合适的社会生活环境进以开拓未来。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备民族以全球为空同展开的生存与发展的交往活动.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认同.近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生存的大地,显现着中国人的存在意义.全球化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提供了自由主义视城、民族主义视域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视域等思想资源.全球化作为中国人的生存背景,对中国人民族认同产生积极的作用.全球化对中国人民族认同的价值有三:激发中国人向民族普遍性提升;激活中国人民族意识、权利意识,凸显中国本位;推动中国人民族认同逐步走向民族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成熟并且彰显中国人民族认同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金红 《晋阳学刊》2014,(5):101-114
随着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开始以社区自治为导向进行社会治理转型。中国城市社区自治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绩效,不过其行政主导的路径却制约着社区自治的进一步成长。为推动社区自治进一步成长,需要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治理转型。社区治理转型要求立足于社区,构建现代社区治理结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包括:完整的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制度化与多样性的社区参与渠道、需求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周边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依托,中国一直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维护了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了周边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关系,深化了地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但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随着全球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周边地区也在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演变。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有助于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民众间的敌对情绪,消除“中国威胁论”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互信。  相似文献   

13.
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方会谈"以及6轮"六方会谈"的成功召开把朝核问题纳入到一个多边框架下解决。尽管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其他国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朝核问题的发展过程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尽管解决朝核危机的钥匙不在中国手中,然而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和今后的政策趋向不容忽视,它不仅与中国的当前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也将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关系到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实现和中国步入世界中心的象征,需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也需要中国外交的协作支持和国际运作,而这也为中国新外交的理念实践提供了外交契机。围绕北京奥运的多元化外交运作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获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增强软实力,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空间和环境,最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但另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海外媒体以及“藏独”等分裂祖国势力借助于北京举办奥运会之际,企图通过致使奥运政治化、妖魔化中国和破坏奥运进程来阻挠奥运会成功举办,进而破坏中国和平发展,面对三重复合型挑战因素,中国外交已经开始理性而务实应对。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地区性差异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总体认识。本文从工业结构调整的增速、合理化程度、整体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涵盖16个二级指标的工业结构调整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普遍较快,但各地区调整质量的差异性较大,东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要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但调整后的整体效益却弱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程度和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导致这些地区工业结构调整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启动、道路的选择与确定、初步探索与曲折、全面推进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历史前提,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具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完成从自然经济、手工生产向商品经济、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中齐头并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等特点。这些特点以及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中美两国服务业的行业数据,通过三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关两国服务业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比得出,中国的服务业,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重点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技术进步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8.
关于竞选的研究是完善中国选举制度的子课题。选举实践和理论水平、民众的政治文化素质、选举文化的不足等因素决定在我国应开展“有限竞选”。在各种文件中将各类提名主体的叙述顺序进行调整;敦促单位启动内部的民主参与机制确定提名候选人;理性开展确定正式候选人的“酝酿、讨论、协商”等是候选人产生环节“有限”竞选的措施。候选人与选民或代表之间直接接触;候选人之间展开辩论;候选人依法选择自我宣传的方式等是从候选人到正式当选进程中的竞选机制建构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霖 《学术探索》2010,(1):17-23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认真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积极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等办法来治理好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正义是较新型的环境价值观,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环境立法中环境正义理念缺失,导致环境权益和责任分配不公,最终降低了法律的效率。事实上,环境问题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失调,更是人与人关系失调的结果,因而要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确立环境正义理念,明确环境正义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相关具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