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英国新闻记者问中国外交部长陈毅:“据知,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  相似文献   

3.
走出现代化的“迷思”———析林语堂文化观念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周可一生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且好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诩的林语堂,在他1934年所撰写的《吾国吾民》(又译为:《中国人》)一书中,完善了其文化观念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核心命题。这一文...  相似文献   

4.
《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刊出了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宁志新先生的文章《〈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对我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的《〈唐六典〉性质论》一文中所阐述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石人先生是香港极负盛誉的专栏作家。据他自己曾报导:“……那知我却还是个‘卖文一怪’,从严肃的社论,写到怪论,写到言情小说……‘同时见报’,最多时共有‘廿一块(专栏),你说是不是奇人?那里去找?”①在石人先生的众多专栏之中,最受人称赞的据说要算《星岛晚报》的《岛居闲笔》专栏了.我从来极少看他的专栏或任何文字,不能人云亦云的随便“褒”或“贬”。可是忽然有一天,送派报纸的工友却“额外”地送上石人先生的一篇鸿文《疵求》②。工友似乎是奉命转交给我的“挑战书”!因为,刚好我几天前在《星岛日报》开设《谬趣集》…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研讨会补记罗志田最近见到沈松平先生关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感觉其在对会议的立意方面,似尚言有未尽。记得当时许多与会者在讨论中...  相似文献   

7.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9.
佚名 《家庭科技》2008,(11):48-49
第一年:新手上路,发现自己“我是谁?”“我的长项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我选择的专业适合自己吗?”当你刚刚开始大学生活时。你对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清楚是很正常的。抓紧时间去学习关于你的专业能力、人格形成、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一切事物吧。  相似文献   

10.
编辑先生:您好!近日拜读贵刊1998年第3期刊载的张是超先生的《周杨‘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和刘成友先生的《形式及其观念意味:对“文革’主流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二文,倍感兴奋、激动.据我看来,这是贵刊设置“文革”文学专栏以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可称得上是重量级拳头论文,是近年来“文革’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文革’10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文革”文学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部分.研究‘文革”文学对于深人把握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的国人的扭曲的灵魂与贫困、病态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余英时先生就此发表了(戊戌政变今读)一文。①余先生自述,“所论间有以今释昔之处,……既非附会,更无所谓影射。读者幸勿误会。”落笔伊始,先声明“此地无银”,似是余先生的一贯文风。其实,有无附会影射,读者自会作出判断,本不必多费口舌。鄙见以为,余先生既已声明这不是“研究性的史学论文”,当杂文来读,则有无附会影射都不打紧,但对余先生据以立论的若干“史事”的真实性,却不无疑问,故就史论史,草成此文,愿就正于余先生。一、慈搭垂帘听政是根据“家法”吗?‘余先生说:“慈筹在戊戌旧历八…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上课,都离不开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例如,《银杏》一文中有“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对的引人的燃料吗?”对于这一个大反问句,教师可从联系旧知识的角度来提问:“这个大句子是…  相似文献   

13.
读《青春文化与“五四”文学》逄春阶这本书不同于著者另一专著《中国新文学文化景观》。本书主旨是对宝贵而易逝的“青春”的论析,它无疑给著者人为地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你有充沛的生命激情与足够的理论勇气吗?周海波先生走进了这块弥漫着烟尘然而生机勃勃的领地,...  相似文献   

14.
浦东平 《快乐青春》2009,(11):41-41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一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好’或‘坏’来回答,好吗?”  相似文献   

15.
猴子和兔子是多年的老邻居,它们经常在一块儿闲聊。 一天,猴子问兔子:“兔子先生,你干嘛老是东张西望的?你好像害怕什么吧?” “我什么也不怕,”兔子回答,“我习惯这样。”  相似文献   

16.
开心果     
《快乐青春》2010,(7):159-160
超过老师 几位母亲聊天。 “你们知道吗,我家冯笛弹琴的水平已经超过老师了……” “真的吗?” “是真的。昨天他和老师在钢琴上演奏,我听到老师说:‘冯笛,你比我整整快了4拍!'”  相似文献   

17.
"四假相"与假观念、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徐友渔先生指出,民间话语从官方话语的脱出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人们更真切、更直截了当地论说中国的实际问题”;但可悲的是,民间话语摆脱了意识形态语言,却陷入了另外的话语陷阱,由此制造了“一轮又一轮半真半假的问题、观念、争论”(见《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这话说得极为精当。我所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避免半真半假的问题、观念和争论(更不用说假问题、观念和争论了)进而提出真问题、真观念并形成真争论?谈到假问题或半真半假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培根的“四假相”说。培根指出,扰乱人心的假相有四种,可…  相似文献   

18.
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000年底,杨义先生提出他的“文学三世”说,认为“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奉行的是‘杂文学’观念;20世纪接受西方‘纯文学’观念,把文学祛杂提纯,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到了世纪之交,文学开始怀着强烈的欲望,要求在文化深度与人类意识中获得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的证明,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大文学’的观念。”他在文中对大文学观进一步阐释道:“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个向其他人文学科开放的系统。……这种文学(即杂文学)称谓未经近代纯文学观念的洗礼,自然流于驳杂。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儿子泪流满面地回到家里,父亲吃惊地问道:“怎么搞的,弄成这个样子?”儿子呜咽着说:“瓦夏打我。”“你还手了吗?”父亲又问一声。“没有”。儿子小声地答道。“蠢家伙,我早就教过你,谁要是打了你,你就还手打他!”父亲气愤地打了儿子一耳光,以示对他软弱无能的一种惩罚,可没料到自己脸上也挨了儿子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混帐东西,你怎么敢打老子?”父亲骂道。“你刚才不是教育我,谁打我,我就还手打谁吗?!”小幽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翻译》1993年第1期发表了张香桐教授的大作《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拜读后,我收获很大,感想颇多、关于翻译与创作的关系,译界许多前辈作过专门的论述。唐人先生说过:“运用甚大的匠心,把一个引起你共鸣的作品翻译出来,成为一件复制的艺术品,这。作本身是一种创作,它给你莫大的喜悦。”郭老也曾提出:“翻译是一种创作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翻译的性质、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给翻译下过许多定义。我们认为.翻译无非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