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龙 《阴山学刊》2014,(5):74-7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儒尚学,热爱阅读.他不仅重视对图书的收藏,更能够身体力行地广泛阅读,勤于钻研.他的阅读观念和思想也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得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元末纲纪废弛、官吏腐败导致灭亡的教训,使朱元璋认识到要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就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也是朱元璋力行廉政、“重典治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伯温即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在明朝开国时期,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之一.关于刘伯温的传奇,数百年来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还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就有进攻衢州(梅花城),是刘伯温寻来了常遇春而得破;打温州(白鹿城)时,刘伯温让朱元璋学狗叫而攻取……朱元璋当皇帝后,又有刘伯温算告燕王朱棣要进皇城;明朝国祚是止万历帝的孙子……于是就有《烧饼歌》出现,以隐语歌言了明清两代5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是元末明初重要的诗文和寓言作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其一生却是悲剧,刘基无法与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游民出身的朱元璋磨合在一起。这与刘基的教养、能力、才情和既往的经历都有关系。朱元璋以他才略和特殊的机遇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大明。然而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朱元璋是个“圣贤盗贼兼而有之”的开国之君,他的雄猜刻忌和独断独行的性格大大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他的残忍好杀在示范作用影响了后世明朝历代皇帝。  相似文献   

7.
刘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人物,他的经历留给了后人更多的思考.他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刘基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刘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对朋党打击最厉害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强化皇权,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尽管如此,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相反,明朝党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状况呢?稽考史实,笔者认为,党争和明朝废相后建立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夷,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稳定了局面,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他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荑,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研究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对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处理好当代宗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史学界对崇祯帝的评价历来存有歧见。本文认为,崇祯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他为挽救明朝免于覆亡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他在用人制度上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至于明朝的灭亡,客观原因是根本的,当时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中兴之主。当然,崇祯帝对于亡国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方面,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明王朝的悲剧,因为在他身上,充分地表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历代皇帝的致命弱点,即君尊臣卑,刚愎自用,猜忌多疑。  相似文献   

13.
明朝的宗庙制度 ,在嘉靖年间出现了一次颇具波澜的变革。由于这场变革与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密切相关 ,由此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明嘉靖年间的庙制变革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 ,祈请方家指正。一明代宗庙制度的创立者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 36 6年十二月 ,小明王死后 ,朱元璋便抛弃了“龙凤”年号 ,改以国号纪年 ,并在应天设立了宗庙 ,这是朱元璋创立起自己独立政权的正式标志。① 这也就是明朝最初的宗庙。《明太祖实录》卷 2 0载 :“吴元年 ( 1 36 7)九月甲戌朔。……太庙成 ,四世祖各为庙。德祖居中 ,懿祖居东第…  相似文献   

14.
湖南农村广泛流传着朱元璋血洗 湖南的故事,其实朱元璋屠杀的不是湖南人,而 是胡蓝党案中的人物。朱元璋以胡蓝党案为契 机,大肆杀戮功臣,目的是想巩固朱家一系万世 的统治,但历史却走着与他意志相反的道路,他 死后,其精心扶植的中央主权很快落到藩王的 手里,杀戮功臣,厉行文字狱,给明朝历史蒙上 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 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却够不上一位改革家.他没有提出足以挽救明朝统治衰败的根本办法,只是对旧制度修修补补,使其得到加固.张居正执政使明朝出现了短暂中兴,只不过是给垂死的旧制度服了一剂强心剂,延缓了它的寿命.  相似文献   

16.
明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举制度始设于唐,确立于宋。至元代,废武举,专事荫袭。明朝时,又重开武举。在明朝选拔将帅的多种途径中,武举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拟就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从明朝立国前后至宪宗朝,武举制度形同虚设。吴元年(1367年).吴王朱元璋下令开武科取土,且规定“应武举者,光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①。后因战事紧急、前途未卜,朱元璋未能将之付诸实施。明朝立国后,性好猜忌的明太祖朱元津担心武将手握重兵、威胁皇权,因而对之大肆诛戮,并让武臣子弟入卫学、儒学学习儒家经典。在此背景下,武举不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洪武二十年(13…  相似文献   

17.
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有一个重大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过户部侍郎,他任职期间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两千四百万精粮。该案牵连政府的高官、六个部的大小官吏和全国许多地方官僚、地主。朱元璋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数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  相似文献   

18.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与大臣讨论过认宗徽州大儒朱熹的事,一本尘封的《《明朝小史》日前被笔者打开,明末清初学者吕毖在该书《洪武纪》一章如实记录了这一段史实。历代开国君主有的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想寻找一位古代同姓的圣贤当祖宗。笃信道教的唐明皇李隆基相信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是自己的先人。出身低贱的朱元璋更是跃跃欲试。他在和大臣们讨论修宗谱时,  相似文献   

19.
邹祖尧 《学术界》2012,(5):162-169,288
朱元璋的诗歌创作可以登基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诗作,粗豪霸气,威风凛凛,直有干云之势;后期诗作,雍容雅致,功利实用,几无风格可言。在朱元璋看来,大明诗歌应该成为与大明开国气象相契合的粉饰太平的工具。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身体力行、垂范作则,大量雍雅、实用之作在朱元璋的后期诗作中接踵涌现。这些诗作,不仅直接左右和控制了明初及明朝前期诗坛,也影响乃至笼罩了整个明朝诗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代,宦官祸国最称惨烈,都导致一代王朝的覆灭。明在汉、唐之后,太祖朱元璋以严驭宦官著称,原本可以避免宦官之祸,但事实上却重蹈覆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明朝的兴与亡,都同朱元璋有某种扯不断的关系。这也就牵涉到了明太祖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