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家文明的演进历程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骨架",也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黑龙江流域国家文明首先经历了诸多部落的广泛孕育,橐离、肃慎、挹娄等可归入此阶段;在文明薪火传递中,与碰到的、遇到的历史偶然性相合,诞生了酋邦社会,即夫余国、渤海国;女真人汇集东北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自身创造的文化,贡献出国家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性寓于在这一地域出现的国家文明的演进之中。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并具有国际性.近年来,黑龙江省学者在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整体推进不够,其原因是有关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学科建构问题尚未解决.为了促进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深入开展,应建构黑龙江流域文明学科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黑龙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由源与流二者构成的,而流人文化正是这种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人文化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和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质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兼备的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流域文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因此,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编写一些通俗著作;还需要按不同学科撰写一些学术理论著作,以便全面、详尽、系统地揭示和展现黑龙江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5.
黄任远  王威 《学术交流》2004,(10):120-124
黑龙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流域河流众多,山脉纵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孕育了黑土先民,形成了多元文化,具体为: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开放性、包容性和封闭性并存,并呈现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等"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的发表,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本文作者平野先生从“文明的冲突”、文化与文明以及文化的摩擦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作了重新的审视,表述了自己对文明、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与文明起源之管见毛昭晰毛昭晰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在良精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文明的起源问题了。什么是文明,各家说法不一。较多的学者把城市、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作为文明的三大要素。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文明三大要素说是根据西亚文明的...  相似文献   

8.
“文明冲突”论战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所引起的反响。第一,亨廷顿认为以宗教和精神信仰为核心的内容的“文明”是影响冷战后世界政治的最重要因素,引起了关于文明与国际政治互动关系的争论。第二,亨廷顿说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异将导致重大冲突,在中国学者中引发了有关中西文化能否融合的讨论。第三,在对亨廷顿的回应中,学者就伊斯兰文明的当代发展趋势和作用提出了不同现点。第四,美国国内的种族和文化矛盾是亨廷顿理论的重要出发点。第五,作者对亨廷顿观点的政策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社会文明的崭新样态。但是,中国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将它们融汇贯通综合创新是我国文化和制度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以文化为导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牵涉到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系列重要问题。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不断涌流。但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是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唯一标志,也不是人类幸福的最终归结…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浪 《学术交流》2005,(7):125-131
事实上,黑龙江流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黑龙江流域的东胡、肃慎、扶余这三大民族谱系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和若干王国政权。这些王朝与王国政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历史格局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它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分布和文化特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区域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是非常必要和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早期文明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是我院张碧波研究员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六章二十节。第一章考察了上吉伏羲女娲、颛顼、唐尧三个时期文化的产生以及文明特征等问题。伏羲女娲灵蛇崇拜显示了古老宇宙观的庞大结构,中华吉史从野蛮混沌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以及神权与王权、天文与人文统一结合的中华文明早熟性特征。从对大汶口、红山文化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考察,确定了颟顼王国的历史存在,确定了宗教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审视《尚书·尧典》,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王权禅让…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轨迹。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其中积淀着人类创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观念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按文化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  相似文献   

15.
论计算机文化与信息文明邱占芬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文字的发明是第一阶段,有了文字就使人类的文化成果得以记载和交流。纸的发明是第二阶段,纸是便于记载、保存、交流和广泛传播文化成果的优良载体和介质,远胜过甲骨和竹帛,从而使人类开创了灿烂辉煌的“纸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6.
论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温朝霞 《探求》2008,(2):62-68
社区文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由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文化层面和组织体制层面扩展,形成富有特色的目标模式。但我国的社区文明建设还处于成长初期,由于经济、历史、体制等原因,社区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必须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制度创新工作,努力实现“管理文明”。  相似文献   

18.
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社会》2023,43(2):1-17
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需要拥有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文化系统则是承载道统的本体构造。这个理想的世界将一种恒久的精神力和神圣性注入人的心灵之中,成为了道统的依存之所。山林文化系统形成于魏晋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对于士大夫内在精神的培植,创造性地将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与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结合起来,中国文明由此进入了一个以诗文书画为载体而传承、守持和弘扬道统的时代。山林文化系统始终与人世间、王朝政治以及天下图景保持多重和多形态的互动。关于山林与社会的讨论,意在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给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9.
张帆 《社会》2019,39(6):149-18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