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20世纪东西交汇、整体而不平衡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突显出了马克思论述的"历史环境"的重大作用。历史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决定性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成为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考虑到历史环境这个变数后,不同的历史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方式就不同,或者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应的形式也就不同。20世纪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得到了实现,尤其是俄国、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均可由此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2.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导致我国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生产关系的跨越为我国落后的小生产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体现出来,即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前苏联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后来居上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只要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也是可能的。同时要使得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要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把生产力标准看作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才有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4.
改革,一般说,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时就需要改革,甚至革命。如果一个国家跳过一个或二个社会发展阶段,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时侯的生产关系往往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改革。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跳过了半个社会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也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当然需要改革。  相似文献   

5.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 ,正确对待现存的落后生产方式 ;必须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先进生产力 ,跟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恩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对此,应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辨析:我们既要坚持马恩设想的科学性,又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终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必须大胆吸收、合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对我有用的肯定成果;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力与“超前”、“超高”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须注重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问题;二是关于我国是否已经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物质前提问题。能否正确地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和宣传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一番理论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始终存在着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只有坚持并进一步深化对这些不相适应方面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才能切实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发生怀疑,一方面是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同在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研究中认识上的偏颇有关。人们简单化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资产阶级,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体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邓小平的“生产力”概念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为目的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生产关系谈论社会主义是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力军 《东方论坛》2004,(3):99-10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毛泽东开始根据中国的情况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虽然他并没有使用"本质"一词,但无论是在生产力问题上,还是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上,都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程度的接近本质的认识。固然由于多种因素,毛泽东没能沿着已开始的思路发展下去,没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他的探索和思考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经济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的必然。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并不是决定无产阶级革命是否爆发的唯一依据、第二,经济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又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较易形成革命的形势。第三,有些经济落后国家具备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第四,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解决了落后国家革命的动力问题。第五,经济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只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围绕生产力要素这一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论证,指明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特征。一百余年前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于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偏离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却为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作为又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而且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是坚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认为,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教条主义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把生产力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错误地认定为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是严重阻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步伐的理论障碍。应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最后的斗争,而是在开展最后的斗争之前的另一场斗争。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必然性 ,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以非公有制为主体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不应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是不一样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价值取向、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进程,提出生产力标准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客观依据.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必须存在一个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利用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同一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两个社会,但不是两种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其内在的联系,但也有实质的区别。只有区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克服教条主义,防止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犯“左”倾错误,并且脚踏实地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朝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