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傅丽 《学术交流》2003,(5):142-147
《醒世姻缘传》的神道设教 ,在社会道德观念的整体性关照———世风教化中 ,虽基本遵循了儒家仁政的思想传统 ,但同时又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思想偏见。作者以众生作孽和众生怙恶为由 ,走入了神道毁灭众生的思想误区。将人性质变为兽性 ,暴露出作者反人道的思想倾向。特别是神道毁灭众生中的阶级偏见 ,说明西周生的思想功力 ,不足以借文学揭示社会本质、解决社会问题 ,这也是《醒世姻缘传》历史与思想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2.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2,(5):106-111
《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由凡入圣的晁夫人是儒家博施济众、仁爱为本的理想化身。晁梁最终选择以孝子终身的生存方式 ,显示出儒家血缘伦理道德在作者心中的崇高地位。晁源、狄希陈与薛素姐的两世孽缘则表明 ,《醒世姻缘传》消化吸收佛教因果轮回观念 ,无非是要强调儒家仁义纲常为本的伦理道德设置不容践踏。作者在神道设教中弘扬儒家道德理想的主观意愿 ,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的写实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论《醒世姻缘传》中的悍妇形象赵俊,李淑琴内容提要:悍妇薛素姐是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从悍妇的性格特征人手,分析了悍妇性格产生的历史原因、情感原因和时代原因,认为悍妇既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是这一社会里某些法规礼教的...  相似文献   

4.
关注民间:传统伦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宾 《唐都学刊》2006,22(1):40-44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在两者的共时关系中,民间伦理虽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并受正统教化伦理的影响与指导,但由于它拥有最广大的民众基础,并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因此不仅没有被正统教化伦理完全同化,反而以其自身强大的亲和力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通过对正统教化伦理的异质言说,显示出边缘对主流的反向同化作用和自身的相对独立地位。因此,要想接近和描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原型”,就绝不能忽视民间伦理的存在。由此也就决定了,对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不仅要重视传世经典的爬梳和整理,而且对来自民间的各种思想素材,尤需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5.
付丽 《学术交流》2004,(11):177-181
《醒世姻缘传》的叙事框架并非因果报应,善恶之谈才是支撑作品叙事的真正框架。作品以晁家母子的善恶人生为叙事纲目,整合晁源、牝狐、计氏与狄希陈、薛素姐、童寄姐两世间的病态夫妻伦理关系,辅以武城和绣江明水社会风气的善恶之变,在两代、两世、两性、两地的多视角交叉叙事中,充分肯定以德累仁的道德价值,彻底否定不仁不义的道德堕落,体现作者劝善戒恶的道德说教意图。  相似文献   

6.
《夷坚志》入冥梦故事的书写模式及其通灵方式,直接透视出宋代通灵文化的理论程式。《夷坚志》中祈梦与托梦过程都被附着对神灵的敬畏色彩,释梦无规则或梦不应验无不透露出神灵的人格化特征,洪迈转述传闻的梦故事当是宋人通灵意识的真实写照。宋人期许沟通神灵来实现自己梦想的功利心态,不仅体现着宋代儒家伦理教化的主旨,并且凸显出宋代民间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以及他们对变幻时局下多元社会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纷繁复杂的《春秋》人物群像中,“伯姬之死”以非常独特的方式照亮了历史的舞台。而在《公羊传》《穀梁传》《左传》风格迥异的解读中,这一事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想图景:《公羊传》以伯姬“尊礼”为中心,构筑了一个道德化的礼制世界;《穀梁传》从伦理教化的角度,强调了伯姬谨守礼教的“贞妇”形象;《左传》则通过礼之对象的不同,探讨了伯姬因事从宜的可能。这些不同的思想图景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三《传》之间的理论张力,而体现于思想图景中的不同立意旨趣则为我们理解《春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佛教文化影响下古代小说的三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形态具有结构上因果完整、内容上突出教化、情节上真幻交织的特点 ,而这三个特点相应形成了古代小说循环果报、因果圆满的叙事功能 ;神道设教、道德满足的教化功能 ;鬼神手法、形象鲜明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甄飒飒 《求是学刊》2015,(2):135-140
不同于诗词使用的"雅典",《醒世姻缘传》中使用的典故,来源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称为"俗典"。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俗典与小说的写实风格保持一致,又促使轻灵活泼的语言风格得以形成,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俗典在大众文化传播和语言文字双向流通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小说中俗典的大量使用得益于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大众对源自通俗文学的素材能达成有效的审美共识和作者较高的通俗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吕雨辰 《社会》2019,39(6):187-213
本文承接马克斯·韦伯对于传统中国的观察,在李猛论文的启发下,尝试对近代中国理性化转轨的初生时刻进行个案研究,聚焦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后推动的革命性的孔教运动。依托韦伯的若干理论概念,本文认为这一运动起于康氏对自身卡里斯马的自觉,进而对孔子、孔学做了宗教化的再阐释。康氏的普遍主义取向的宗教改革虽然夭折,但对同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和稍后的反迷信运动有重要的触发意义。一方面呈现为神秘化,另一方面却是在理性化西方的挑战下应运而生,这使得康氏变教的价值合理化努力难以成功。孔教革命虽然以激进的面目出现,但其意图却是保守性的,即试图在大变局中维持儒士阶层的整全性。理性化转轨的历史使命随后交到了“主义”政党的手中。  相似文献   

12.
稻盛和夫汲取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改造、创新形成其经营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稻盛也把天赋予意志 ,奉行“敬天爱人” ;“心性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稻盛经营企业“以心为本” ,对员工实行“大家族”式的亲情管理 ;先义后利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义利观 ,稻盛一反无商不奸 ,坚持“利他主义”的经营理念 ;品行修养是儒家的立身之本 ,稻盛按照“每天自我反省”等“六个精进”的修身内容 ,磨砺人格。稻盛的经营哲学 ,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大哉孔子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1,17(1):96-101
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传统文化的现实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莉颖 《学术交流》2004,(11):15-18
儒家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精华的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儒家优秀传统道德遗产,将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要求与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如,"天下为公"与现今提倡的无私奉献、"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与忧国忧民、"仁爱"精神与关心他人和集体"恪守信誉"与诚实守信、崇德重义与大学生文明修身等。  相似文献   

15.
吕玉华 《唐都学刊》2013,29(5):110-115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的着重点是道,而小说理论文以载道的关注重点却是文,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之“道”泛化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观念。借助这种模式,“文”假“道”威,提升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持此论调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16.
赵克平  赵玥 《唐都学刊》2013,29(1):63-65
儒家教育伦理的基本体系是:成德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前提,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公平理念,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导向,为人师表是教育的师德要求。儒家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包括:借鉴成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有教无类的合理因素,推进教育公平;借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As pointed out in another article (Flora) contained in this volume, Latin American governments use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forms to inform the masses and to provide messages which serve as alternatives to those communicated by the “controlled” media. While print and electronic means are effective in reaching large segments of Latin America's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walls,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have been utilized as well. As Kenneth Crrieb points out in his article, painting announcements on wall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se societies as well as in other nan-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rieb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in Mexico City during the latter protion of Luis Echeverria's presidenc (mid-1970s) when, under his orders, painters decorated walls all over the city with messages proclaiming both political slogans and popular wisdom. Perhaps inspired by his visit to China, Echeverria saw the potential of wall announcements to mobilize the populace to a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Mexican citizens. Grieb lists and comments on several categories of wall announcements which he sees as a mirror of the thoughts of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as well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values it sought to promote.  相似文献   

18.
贾文昭 《唐都学刊》2001,17(2):31-36
自居易诗论中所提出的"比兴"说,大都是作为儒家诗教的一部分来理解的,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其实自居易的"比兴"说也具有艺术手法的含意,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于基祥 《学术交流》2001,(2):155-156
在现代新闻中,平民精神日益突出.即老百姓日渐成为新闻的主要采写对象,新闻越来越多地在为老百姓说话.对新闻媒体而言,平民精神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要使新闻回归生活,平民精神是最重要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只有敏锐地观察生活,才能采写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