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今,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日渐扩大,世界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广泛,人类文明由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历史上,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并非都如田园牧歌般祥和与美好.由于存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常发生剧烈冲突和碰撞,甚至表现为大大小小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不平等和暴力冲突的野蛮文化交流方式,虽然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历史的主流,但也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进程.即使到今天,在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时代背景下,这种陈旧、落后的文化世界观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突出表现就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实质的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2.
兰明 《理论界》2007,(11):137-138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是客观的事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和借鉴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将逐渐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文明冲突和文明共存引发世界文明的变迁、演进、发展和多样化,不同文明在交融中发生碰撞而走向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复杂多极的文明世界中共存,学会从其他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相似文献   

3.
吴越文化的三次发展机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元前333年楚败越以后,吴越文化开始转入低潮时期,民族性由夷越文化向汉族文化转型.到东汉时期,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社会经济开始复苏.此后一千年间,吴越文化的发展获得三次外部机遇一、永嘉之乱;二、安史之乱;三、靖康之难.中华文明的这三次劫难,给吴越文化带来加速发展的机会.先进的中原文化大规模涌入、南京与杭州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经过千余年的融合与发展,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成为中国汉族文化中最先进的区域文化,吴越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地区.  相似文献   

4.
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上古文化的开放性高大伦形成于先秦时代的晋、楚、秦、齐、燕、吴越、巴蜀等各具特色的方域文化中,巴蜀文化又是很特别的一个文化。巴蜀距华夏文明中心——黄河中下游最为遥远,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为中心地域的巴蜀在地理上自成一文化圈,与外界几近隔绝状...  相似文献   

5.
文化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伴生物.关注文化碰撞必须强调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频率前所未有,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空前的.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倡导强化文化批判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人建构文化自觉.中西文化碰撞由来已久,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6.
欧阳剑波 《天府新论》2008,14(1):111-113
文化就是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发挥原有文化的内在精神,通过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互动过程,不断生成新的文化,以滋养本土文化,维护自身文化的根基,从而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在现时代开放国际环境下,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抛弃其弊端,弘扬其优势,是我们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向,塑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福建海洋文化特质对早期留欧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宪 《东南学术》2008,(3):132-138
近代以来,在与西方海洋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之中,福建的海洋文化逐步孕育成熟,形成了独有的特质,即自觉的海权意识、开放的胸襟、冒险拼搏的精神、多元性与兼容性,以及同舟共济的团结自强精神.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海洋文化特质鲜明地体现在以福建船政局为主体实行的早期留欧教育上.二者的密切结合,在海洋文化史和留学教育史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俄罗斯拥有不同的文化,由此造成了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民族特点和国民性,并深深影响着各自的对外决策和行为方式.虽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两种文化的性质和内涵并未根本改变.中俄关系的历史同时也是两国文化面对、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自17世纪建立正式国家关系时起,中俄两国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从未停止过,但却给两国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后果,也由此改变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命运.冷战结束后,两种文化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面对和交流,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9.
孙邦华 《东南学术》2006,(6):154-160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曲折历程后,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即"入乡随俗".由于来华托钵修会天主教士对之全盘否定,从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导致清初"禁教"政策的出笼和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中断.以林乐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自由派新教士基本上继承了文化适应政策,从而使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得以恢复和发展.本文认为文化适应策略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仍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与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碰撞.本文以跨文化学家霍夫斯泰德所提出的国家文化的四个维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中的差异,以便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或消除无意识的文化冲突,更好地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魏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29-131
"玉器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界提出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玉礼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对"玉器时代"应该慎下结论,特别是在目前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视为良渚等文化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宗法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礼器化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2.
绍兴地名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都是靠语言传承的,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因而地名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也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的部分活化石。本文探讨绍兴地名文化,从地名的语言特点入手,进而试图揭示绍兴地名命名的理据以及地名之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为三江平原区和结雅—布列亚平原区两区。三江平原区又可划分为两个亚区,即江南亚区和江北亚区。每个亚区可分为早晚两期,各有特点。三江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黑水部,结雅—布列亚平原区的靺鞨考古遗迹的族属是思慕部。  相似文献   

14.
钱塘潮"观潮"文化两宋时期达到高峰,本文旨在分析明清两代钱塘江观潮概况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钱塘潮文学意象的拓展与深化,观潮所引发的对仙境的遥想,既有本身渴望打破时间的限制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打破空间局限追求生命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和前代文学联想中的归隐思想联系在一起。"潮灾"与"弄潮"活动消亡,但"咏潮"常驻。  相似文献   

15.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东西文化论战,幻想着以"中体西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国人已超越东西方文化局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全新的"世界文化"这一意识,而李大钊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把"世界文化"这一意识与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结合起来了,构成了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第二种文明观.  相似文献   

17.
李坚 《学术探索》2008,(5):132-136
文化的发展演变是有其历史继承性的。在原始精神文明建设中原始宗教是最为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涉到人类物质文明的生产与发展,又关涉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创造与变革。而原始舞蹈意识作为原始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深深地影响着原始文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刘文斌 《阴山学刊》2005,18(4):63-68
在“经典文化”遭到严重戏说、篡改和贬损的今天,我们要明确倡导尊重经典、弘扬经典、保卫经典,这是关系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文化 (本土文化 )乃是构成“日本文化模式”的内在根据 ,它仍然活在今天日本文化的“背影”下 ,并决定着今日日本文化的基调 ;而外来文化一旦进入日本 ,都深深打上了日本“烙印”,经历了“日本化”变形。日本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坚持了本土文明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也多层次地引进吸收了外来文化 ,从而形成“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魂美才”的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