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民族共识和民族冲突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研究的重要问题,民族的差异性并不是民族冲突的根源,而是民族共识的基础.在现代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民族共识达成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以交往理性为手段,考察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哈贝马斯将现代性危机归之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用交往合理化来重建生活世界,从而为民族共识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族、民族国家历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分析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民族结构"理论入手,对民族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内部构造,特别是其中一些裂变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当前多种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受损。积极心理学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心理积极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交往行为理论为途径,提出了从改进教学"交往"、塑造学术"交往"空间、增加与社会的"交往"三方面入手,增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价值感、幸福感,实现其心理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壮岱侬民族拥有同中有异的花婆神话.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发现,中越文学的交流态势,实际上是建立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缔结与交往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民族识别政策得以形成的客观历史基础,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族识别政策在中国民族关系的结构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识别政策的制定,延续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谱系,并在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规范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争议不断的“民族”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作者的观点.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以生物性、血缘性及传统文化为认同依据的民族在古代就存在了.中国的民族出现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即出现阶级划分和地域认同是民族形成的标志,这样,民族就形成于部落及其联盟瓦解的基础之上了,也就是民族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基本同...  相似文献   

8.
徐君 《中国藏学》2007,(2):113-117
清朝末年,赵尔丰在川边实行兴学、屯垦、开矿等新政,前后7年时间。其在川边的兴学“汉化”措施多被后世治边者和研究者所诟病。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察这一段历史,认为赵尔丰的川边兴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更高一层的国家意识,而非简单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赵所采取的排佛尊儒措施,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而非简单的文化偏见。相反,当时所采取的种种与乡土结合的兴学办法,更表明了赵尔丰川边兴学之目的并非民族同化,而是力图把现代教育在当时条件下向康藏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对外的国家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在对内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上。它适应全球化趋势、国际格局演变和时代特征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丰富思想资源。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影响将持续长久,如果能够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维护我国的生存、独立和发展,推动国家团结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论文摘要     
该文作者认为,每个民族除有自己的鲜明的民族意识之外,还必然会有高层次的祖国意识,而且,后一种意识一般说来也是很浓厚的。祖国意识不仅存在于国家内部,而且即使长期侨居异国,也不会消失。民族意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也表现为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与得失、利害与安危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而祖国意识就是长期劳动、生息、繁衍于共同国土之上的各个民族的人们对自己故乡的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