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2.
《楚辞·抽思》:“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憺憺”《章句》未加注释,《楚辞补注》说:“安静也”,《楚辞集注》说:“安静”。《补注》《集注》的解释实出《楚辞章句》。因为《章句》在《云中君》“蹇将憺兮寿宫”及《东君》“观者憺忘归”二句中注云:“憺,安也。”我们以为,将《云中君》《东君》中“憺”释为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总术篇》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总术》云:“此篇乃总会《神思》以至《附会》之旨,而丁宁郑重以言之,非别有所谓总术也。”我们认为,此说对《文心雕龙·总术篇》的研究,至少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其一,自此以后,《文心雕龙》研究者普遍认为《总术》乃《神思》至《附会》即通常所谓创作论的总结。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术》谓:“本篇以总术为名,盖总括《神思》以下诸篇之义。”这显然与黄侃同旨。又如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总术》亦谓“本篇统摄神思至附会所论为文之术”。其他各家也普遍认为《总术》乃创作论的总论或总结。其二,黄侃以为《总术》只是对《神思》至《附会》所论问题作一总的强调,而没有提出其他的所谓“总术”,但因其“说犹未莹”(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总术》),而后来的研究者更以为《总术》确无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总术篇》在《文心雕龙》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这两点都有必要重新研究,以求正确认识“总术”论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因,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汉书·晁错传》) 颜注引苏林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文彬曰:“《周礼·弓人》治弓以六材,其一为胶。折胶与关弓同义。《梁书·侯景传》:  相似文献   

5.
《诗·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南仲之名又见于《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常武》诗《毛传》曰:“王命南仲於大祖,皇父为大师。”《孔颖达疏》说:毛以为宣王“命卿士南仲者於王大祖之庙”。是《毛传》把大祖释为王命之所——大祖之庙。按《诗经》中“祖”字凡二十七见,除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7.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只有两章,每章十六个字.因倒句为韵,两章只有一个字(兄与君)不同.原文录下:"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疆疆,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本诗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说:"《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清人庄有可《毛诗说》云:"鹑之奔奔,刺公子顽蒸君母也,为惠公之言".传统的看法:这首诗是卫惠公所写的.卫惠公是卫宣公的儿子,年纪轻,眼看着哥哥公子顽和母亲宣姜搞腐化,因作诗刺之."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传云:"良,善也.兄、谓君之兄."笺云:"人之行,无一善者,我君反以为兄.君谓惠公."又"人之  相似文献   

8.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9.
<正>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词)的作年至今仍有争论。自近人梁启超《跋四卷本稼轩词》指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以忠义军掌书记奉表归朝,以嘉泰四年知镇江府,相距恰四十三年。”以为是嘉泰四年即公元1204年的作品以来,唐圭璋、夏承焘和胡云翼先生都宗其说,  相似文献   

10.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 《论语·颜渊》载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短短一句话,却一直众说纷纭。最先解释“无讼”的是《礼记·大学》。它在引用了孔子那句话之后说:“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玄注云:“情扰实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按照这种解释,无讼就是借助于法庭的威严使无实者畏而不敢讼。《周礼·秋官·大司寇》则云:“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后听之。”郑注云:  相似文献   

12.
一宫柯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黑·白·红》一书,1996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副题是《兵团知青生活写真》。写真实际上就是纪实,在尾声里作者表白:”我所写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任何虚构”;“我所写的一切,仅仅是为了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知青生活”。《黑·白·红》纪实的特点,择其夸夸大者,我以为表现在这么三个方面:1.表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和气息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和一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同,除了各军垦农场需要大批农业劳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中苏关系严重对立的紧张局面,加强…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14.
《国语·鲁语》中的“楛矢石砮”,今一般解释“楛矢,楛木所作的箭矢;石砮,青石所作的箭镞。”清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载:“近混同江(此指黑龙江下游),江中出石砮……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即古肃慎氏所贡楛矢石砮是也。”又杨宾《柳边纪略》卷三:“楛木长三、四寸,色黑或黄或微白,有纹理,非铁非石,可以削铁,而每硬于石。居人多得之虎儿哈河(今牡丹江),相传肃慎氏矢以此为之。”我认为吴氏所谓的“石砮”,杨氏记述的“楛木”,实即近代地质矿物学所谓之“矽化木”。矽化木在黑龙江省多有出产,不独限于东部。一九五七年富拉尔基曾出土一棵颇为完整的矽化木树干,被运至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在文学中寻找“大同”的思想,恐怕最早、最明确地提出这个向往的,要算《诗经·魏风》的《硕鼠》。这首著名的民歌,在鲜明地反对剥削制度的同时,提出了“乐土”、“乐国”的概念: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 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  相似文献   

16.
《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短小、活泼、优美的爱情诗,全文总共只有五十个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艹爱))而不见,搔首踟(足厨)。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悦)怿女(汝)美。自牧归(馈)荑,洵美且异。匪(非)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所说的“彤管”是什么?“彤管”与下文的“荑”是一物还是二物?千百年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彤管’有人说是红色的笔,有人说是乐器。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只有朱熹说‘未详何物’,态度最为谨慎。”王力先生主编的  相似文献   

17.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18.
“结轨”一词,新《辞海》、新《辞源》均未收,《中文大辞典》第25册第351页收有此词,释义云:“谓车轨相连也。”书证为《吕氏春秋·勿躬》“车不结轨”。今按:“结轨”有三义: 一、《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结轨还辕,东乡将报。”李善注:“《楚辞》曰:‘结余轸于西  相似文献   

19.
自身为一代,父以上谓祖,子以下谓孙。父:父字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西周的《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俗称:“爹爹”、“爸爸”。祖父:也谓“王父”。反映周代的社会生活的《礼·曲礼》上:“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