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民 《人文杂志》2002,(4):36-4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大观念》中价值现象学的研究 ,揭示了胡塞尔价值现象学对于存在等问题的贡献 ,以及胡塞尔价值现象学的不足与其现象学哲学得失的内在关联。因此 ,胡塞尔价值现象学提供了理解其现象学的有利视角。  相似文献   

2.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从胡塞尔现象学对自然主义的界定与批判历程开始,继而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对自然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自然主义批判对于当今哲学形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  相似文献   

5.
从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看现象学还原法夏英林(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胡塞尔认为他的严密科学本体论与现象学还原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说,先验现象学是根据“先验的现象学还原来界定的”(胡塞尔《笛卡儿沉思》海牙1977年版,第32页)。因而,从胡塞尔严密科学本...  相似文献   

6.
发生现象学构成了胡塞尔晚期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它的出现为现象学乃至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论路径.胡塞尔及其之后的现象学研究,也大都是循着这一路向发展下去的.以"发生"为研究视角,胡塞尔试图寻求真理的原初发生,而海德格尔转换了胡塞尔现象学发生概念的论域,转而去寻求存在论的发生,德里达则把辩证法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研究,在起源处实现了发生与结构的共源,从而使起源由奠基性本质转为奠基性事实,解构了胡塞尔的作为"先验现象学"的发生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还原之后,现象学家如何言说现象学的经验?胡塞尔对语言的看法导致他并未真正将现象学的语言作为重要论题,而这个问题对芬克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力分析胡塞尔著述中的相关段落和芬克的三篇重要文章,以展示现象学的语言问题给现象学家提出的挑战以及现象学家如何回应这一挑战的.  相似文献   

8.
在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发展为存在现象学的同时,海德格尔批评胡塞尔没有能够进一步去追问“存在”,而是始终停留在“存在者”的层面上。这也成为现象学研究中的一件公案。本文试图追溯和解释,为什么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虽然已经接触到了“本真的存在”,却没有进一步去发掘它。分析的结果表明,胡塞尔始终坚持,在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之间存在着奠基关系,或者说,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存在着奠基关系。这个立场阻碍了他在存在问题上做出突破性的变革。此外,胡塞尔在逻辑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向分析系统也使他无法顺利地突入到非客体化的意识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现象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研究现象学还原方法是研究现象学的一个突破口.笔者曾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内容、它在现象学中的地位及其在理论思维方面的得失作过分析.本文试图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再作深入的分析,以期促进对现象学的研究.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是以意向性结构为基础的对意向活动的分析.其中涉及到“悬置”和“还原”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悬置”一词的英文原文是epoche,意指中止、存疑、审察等活动.也有人将其译为“悬搁”、“搁置”.现象学中的意思是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悬挂起来,不置可否.“还原”一词的英文原文是Reduction,意指回归,溯源,缩小范围等.在此,有两个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悬置”和“还原”的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孰先孰后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个意思,它们在现象学中起着相同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悬置”与“还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在现象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悬置”与“还原”在胡塞尔那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胡塞尔的确是把“悬置”称为“还原”.比如,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胡塞尔写道:“先验悬置这?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具有非现象性。现象不是存在者的呈现(表象),而是存在的呈现。现象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超越性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论和还原论,企图揭示存在者的本质,从而违背了现象的本质,没有实现存在显现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角度批判其先验主体论,从存在论的超越性角度批判其本质还原论,而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现象作为存在的显现,只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因此,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走向审美主义。我们应该建设审美的现象学,完成存在显现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13.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这是这本书的两个创造性的理论突破。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这表明,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学术界普遍所认为的《观念Ⅰ》标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胡塞尔研究向纵深推进,研究重点日益聚焦在胡塞尔手稿上。随着《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中手稿的陆续发表,迄今学界鲜为人知的胡塞尔的一些新思想、新概念也逐渐浮出水面,走进人们的视野。我的主旨是追问胡塞尔现象学中主体间性和社会性的生物学根源,同时简要提示一下海德格尔现象学中主体间性和社会性的生物学根源。第一部分,我将说明胡塞尔现象学中关于生命的框架,即他的本能现象学;第二部分,我将探讨胡塞尔至少提到过两次的概念:游戏概念;第三部分,我将论及问题的道德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实在问题在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该问题或是作为现象学开端就需要克服的障碍,或是作为现象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但无论如何该问题都在规定着现象学的方向。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从一开始就要悬隔实在,而后在纯粹意识基础上重新将之构造起来。海德格尔则将提出实在问题看作哲学的耻辱,根本上将之消解为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在舍勒的哲学中,实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其哲学中的积极问题。在其进入现象学之后,更是尝试在现象学上用抗阻来阐释实在。在最后舍勒还基于对实在问题的探究,确立了意欲与冲动的基础地位,在现象学上恢复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论题,并批判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开创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另一种新形态。舍勒后期的实在思想成为当下讨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交往问题无疑是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共同兴奋点之一。在胡塞尔那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是借助“主体际性”这一术语来进行的,它是胡塞尔克服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的一次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在交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本文拟考察胡塞尔主体际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契机与基本观点,并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内加以评价。一、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境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学本体论。它以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为模式来建立包含有绝对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严密科学哲学,并将通过现象学还原而显露出来的纯粹意识领域作为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由于胡塞尔晚年着意于探讨纯粹意识之内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本质结构,最终陷入了先验主观唯心主义与极端唯我论的泥坑。这样一来,胡塞尔  相似文献   

17.
一般概念的抽象问题一直是柏拉图以后哲学的古老包袱,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凸现了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哲学分歧。胡塞尔在澄清数的概念起源中,发现了意识的范畴直观(本质直观)能力,并由此走向了现象学道路。而感知问题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分歧点,胡塞尔的感知理论在其现象学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本文就数的概念起源和感知分析的案例,简要地勾勒出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胡塞尔的波尔扎诺转向,胡塞尔发现了观念对象的独特存在。与康德对先天的理解不一样,现象学先天首先就是一种作为观念对象的对象性先天,它导源于波尔扎诺的概念先天。同时,这样一种对象性先天还可以进一步被区分为形式先天和质料先天,这同样要归功于波尔扎诺。但胡塞尔对于先天的现象学理解并没有完全跟随波尔扎诺。不同于波尔扎诺,胡塞尔强调了对象性先天与意向行为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胡塞尔一样,舍勒也接受了对象性先天,但是他对胡塞尔的先天理解进行了进一步地批判反省。在他看来,尽管胡塞尔正确地摆脱了庸常的柏拉图主义,但还是陷身于新式的、逻辑学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之中。舍勒对胡塞尔所强调的相关性先天进一步彻底化,进而发展出相关性原理。对在显现和显现者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或相关性先天的凸显恰恰是现象学超出波尔扎诺而成其为现象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苑国华 《北方论丛》2016,(4):125-129
胡塞尔与舒茨的思想关系是现象学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乔纳森·特纳和杰弗里·亚历山大等人,通过社会理论的不同视角,对社会行动、社会互动、日常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主体间性等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社会互动、意义与生活世界、意义与动机、社会世界与科学世界、现象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由此,他们分析和考察了胡塞尔对舒茨思想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以及舒茨在建构现象学社会学过程中对胡塞尔思想的批判和改造,最终揭示了胡塞尔和舒茨在思想上的批判性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云鹏 《理论界》2012,(7):88-91
本文旨在说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超越论特征,即《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突破仍然是在胡塞尔所创立的超越论现象学框架内实现的。为此,我们依据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导论》中的专门论述,阐明早期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理念的共识和分歧,进而借助前者的独特问题意识表明《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堪称超越论现象学的彻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