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欣闻<南京教育史>出版发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人,作为曾经在南京学习、在南京任教的的学生、教师,也作为一位南京老教育工作者的后代,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由衷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参差对照"是张爱玲的写作观,这种对照的写法在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中也得到圆满体现.<小团圆>的题目和内容是爱和幻灭的对照,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九莉"万转千回"地寻求爱和一次次爱的破灭写就的.九莉对爱的渴求源于母爱的匮乏,爱的幻灭源于对母爱的幻灭.正是在疏离紧张的母女关系下,九莉才会有自我的分裂和冲突,才会对爱一边呼唤、一边绝望.<小团圆>就是一出母女冲突下的"对照记".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描写沦陷区男女情的小说<色·戒>和法国作家韦科尔的抵抗名作<海的沉默>,都是以男女之爱写人性人情的文学,但因作家人生态度及审美理想的异趣.张爱玲的<色·戒>在乱世奇情中难免有借情性文饰妥协的嫌疑;而韦科尔则力求曲折地表达不屈的人性和抵抗的意志.但两者都是"人的文学",区别只在于如何写和怎样写,对于"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应当破除对它们笼统的盲目的执迷,代之以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  相似文献   

7.
作为"衣服狂"的张爱玲在小说中常以服饰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人情人性.在<茉莉香片>中,她塑造了身着"萧条的美"的服饰的男性形象--言子夜. "萧条的美"既蕴含外向的反抗之美,又蕴含内在的坚持之美,代表了张爱玲本人对男性的审美观照和潜在期待.  相似文献   

8.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穿》中这样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的现代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1]其实,除了图画和小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正在带给张爱玲和当时的上海人以“第二轮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电影。  相似文献   

10.
我作为南京地方史的长期研究者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参与者的老一代研究人员,能够亲眼目睹4年前我建议启动的<南京百科全书>顺利诞生,感到非常高兴和倍感欣慰.我曾经有幸参加过南京市委党史办、市方志办等部门的几部重要著作的编创,如<南京百年风云>、<南京当代风采>、<南京历代风华>、<南京辞典>等,如今更有幸参加并见证了这个大型文化工程的圆满完成.在近4年的时间里,我和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孙宅巍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等一起参与了<南京百科全书>编纂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到编辑部同仁们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每次在前一个脚步上都有进展.对于<南京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许多文学史家和评论家都曾经对其语义分析和评说.<金锁记>中曹七巧是被金钱扭曲的疯子.钱,毁掉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曹七巧堕落的原因之中有着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婚恋观探析胡辛每个人和自己的心,都有一定的距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心距离最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悲凉地感悟:人世没有爱。家里对她,是没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爱呢?从《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到《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从《红攻瑰与...  相似文献   

13.
赵省霞 《殷都学刊》1998,(4):61-62,79
引言张爱玲是我所深爱的作家之一,也许这份深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她骨子里那种独特的气质,以致于我对她的爱没有条件、没有理由、更没有想到有什么结果,正象张爱玲之于胡兰成的爱一样。然而,尽管深爱,我却不能运用某种具体的人性、哲学或文化的理论去进行如蚕抽丝般的分...  相似文献   

14.
上海:APEC最具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红军 《社会科学》2001,(10):25-29
上海 ,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她与国际金融中心有着特殊的缘渊。中国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她却与世界经济顶级的金融中心有着天然的联系 ,她是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与上海 )的国家。APEC是涵盖亚洲太平洋地区 2 1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 ,她同时拥有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全球级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与东京 )、两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与香港 )和最有潜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是处于复数国家或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体系的中心 ,并促进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成长、投资及贸易发展的金融大都市 ,其…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上海沦陷期间既不是汉奸政权骨干分子,也不是上海伪文坛的当权派,也未拿过伪政权的津贴,她的作品未有所谓"协力大东亚战争,驱逐英美以争取大东亚民族解放"的主题.无论说她是"文化汉奸"还是"依附敌伪的作家",都不恰当.  相似文献   

16.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描写了一位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敢于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女性.本文旨在分析筒·爱的性格特征,阐述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望张爱玲研究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0年代上海一些作家、文人对其人其作的分析和评价;第二个阶段,建国后至80年代初海外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外,张爱玲去世后,各种报刊杂志对她的“热衷”现象以及张爱玲研究的前景问题也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8.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施汉荣撰写的<一国两制 历史奇迹--港澳和平回归与经济社会论文集>,近日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学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研究员、<香港概论>编辑室主任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一直从事港澳问题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受到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个人专著、合著主要有<"一国两制"与香港>、<香港概论>(上下卷)、<英国撤退前的香港>、<九七·香港>、<全球化大潮中的粤港澳经济区--历史、现状与前瞻>等,发表有关"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20.
李新 《东岳论丛》2003,24(6):102-105
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了世俗的上海。世俗的日常生活在张爱玲小说里是享乐主义的,在王安忆小说里是有历史感的。张爱玲和王安忆都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张爱玲直指人生的虚无,是反英雄的,王安忆则写出人性的温暖和人性的希望,小人物也有英雄性格。她们的小说的人物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感来自乱世以及由此产生的她对人性及人生的虚无绝望,王安忆小说的悲剧感来自她以积极的理性对耽于日常生活的人物命运进行关照,更多的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