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3.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是一种从科学层面讨论问题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是要在修正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与之互倚的后现代世界,也就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和后现代 社会。  相似文献   

5.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文学早期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家喻户晓。本文从作家创造性地移植欧洲民间传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及浪漫的艺术手法三方面叙述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学市场正值高速发展之时。文学市场化的出现与发展在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体现与作用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杰克·伦敦创作该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小说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职业追求与命运起伏。文学市场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促使读者对当今国内外文学与市场二元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8.
透过考察周代东封的历史背景来训释《诗·小雅·大东》的疑难词句,可知"小东"与"大东"分别指周的"东国"与"北国"。"舟人"指"貉国"之人,"私人"则指燕国之人。此诗作于厉王之世,王室贪暴引起了周东封诸国的愤怒,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直接涉及到对厉王失国史迹的研究。《诗·小雅·大东》绎释则从文本研究的角度逐字逐句贯通与深化了对此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9.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11.
《马丁·伊登》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按照尼采思想塑造出来的超人。陷入“日神”梦中的马丁,终因无法超越世俗的残酷,悲壮地进入了“酒神”状态。马丁的悲剧性就在于一个强者发出了回归生命的呐喊,而最终这个强者也摔倒在对生命意义探求的路上。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及精神世界的跌宕起落,通过分析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历史之教训提示我们在翻越现代化门槛的今天,应注重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的并驾齐驱,找寻并重返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对于杰克·伦敦及其小说 ,批评界一直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 ,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其最重要的小说之一《马丁·伊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马丁·伊登》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在追求美国之梦的过程中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指出在”微笑着的美国社会”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杰克·伦敦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农民起义首领“劝世者”、封建贵族卡纳布拉沃男爵、欧洲“革命者”加里雷奥·加尔的分析 ,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分别代表的救世主式的起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斗争、不切实际的外来势力的评价 ,并理解作者对拉美悲剧历史特殊原因的艺术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原野》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对生命本质的一次全新探索,是对人性、苦难、悲剧等主题的又一次超越性创作。《原野》的内在意蕴体现了曹禺对于善恶观、苦难观及悲剧观的内在思索。剧中人物与作家自身融为一体,曹禺以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理性化思考,充满积极的内在情感。作品中的悲剧意味跨越了时代局限,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创造了马丁·伊登的艺术形象。在塑造该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杰克融合了自己的超人思想、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以及艰难的人生经历,向人类展示了一个追求理想、勤奋刻苦、百折不挠、忠于爱情的青年形象。小说描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成长历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的拜金主义,并以马丁选择大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终结。文章从超人强大的内心和体魄、模糊的阶级属性、权利意志和悲惨的命运四个方面,对杰克的"超人"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庸俗虚伪的出版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在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中描写了一位功成名就的奋斗者自取灭亡的悲剧。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及其与现实的冲突的描写,通过揭露资产阶级文化的庸俗和价值观念的虚伪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丑恶现象,揭示出了这位主人公的真正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的产生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爱玲在她所创作的诸多“传奇”悲剧中,有着比他人更深刻的悲剧感、末世感。文章旨在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各种人物自身悲剧的揭示,以及对作者种种悲剧意识的表现和这种悲剧意识形成的特点、成因的总结,从而浅探张爱玲的悲剧世界,以求在更多的层面上对其悲剧意识的种种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一直备受评论界的重视,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文章从异化的角度剖析马丁形象,认为马丁是由于无法与异化的自我相认同,无法抵挡异化感的侵袭才选择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舍从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产生了描写北京下层旗人生活命运的悲剧意识与创作冲动。这是老舍心中被压抑的“满族情结”。《正红旗下》这部酝酿了近三十年的家传性质的小说 ,以清末民族衰落、列强入侵和人民抗争为大背景 ,展开了国难、家殇和民族衰落的三重悲剧。在对于满族由兴到衰的生动描写中 ,凝聚了一个满族作家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 ,以现代性眼光审视历史 ,对于历史真实的痛苦眷恋和深刻自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