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学术之隆替,既与时代之盛衰遥相呼应,也与学术人才之兴衰荣枯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页上,学人辈出,不乏卓然大家,已为学界所共见。改革开放之时代巨潮,更托起新一代学者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学有根柢,经历现代学术训练,积累濡厚学术素养,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风格,体现着学术事业新陈代谢的活力与希望。作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学界前驱的薪火传人,更是更新与光大21世纪中国学术的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 “努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第五届上海社联的一项重点工作。本刊编辑部从第六期起,辟出“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对部分中青年学者进行访谈,并同时辑收其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新作一篇。专栏冠名“网页”,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本专栏在联络学人、互通信息上的厚望。值此新的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会将临之际,我们期盼着此项工作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支持;期待着更多专长之士以更多创获,崭露学坛。  相似文献   

2.
学术之隆替,既与时代之盛衰遥相呼应,也与学术人才之兴衰荣枯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页上,学人辈出,不乏卓然大家,已为学界所共见。改革开放之时代巨潮,更托起新一代学者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学有根柢,经历现代学术训练,积累濡厚学术素养,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风格,体现着学术事业新陈代谢的活力与希望。作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学界前驱的薪火传人,更是更新与光大21世纪中国学术的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 “努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第五届上海社联的一项重点工作。本刊编辑部从第六期起。辟出“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对部分中青年学者进行访谈,并同时辑收其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新作一篇。专栏冠名“网页”;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本专栏在联络学人、互通信息上的厚望。值此新的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会将临之际,我们期盼着此项工作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支持;期待着更多专长之士以更多创获,崭露学坛。  相似文献   

3.
伦理与义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之隆替,既与时代之盛衰遥相呼应,也与学术人才之兴衰荣枯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页上,学人辈出,不乏卓然大家,已为学界所共见。改革开放之时代巨潮.更托起新一代学者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学有根柢,经历现代学术训练,积累濡厚学术素养,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风格,体现着学术事业新陈代谢的活力与希望。作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学界前驱的薪火传人,更是更新与光大21世纪中国学术的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 “努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第五届上海社联的一项重点工作。本刊编辑部从本期起,辟出“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对部分中青年学者进行访谈,并同时辑收其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新作一篇。专栏冠名“网页”,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本专栏在联络学人、互通信息上的厚望。值此新的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会将临之际,我们期盼着此项工作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支持;期待着更多专长之士以更多创获.崭露学坛。  相似文献   

4.
学术之隆替,既与时代之盛衰遥相呼应,也与学术人才之兴衰荣枯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页上,学人辈出,不乏卓然大家,已为学界所共见。改革开放之时代巨潮,更托起新一代学者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学有根柢,经历现代学术训练,积累濡厚学术素养,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风格,体现着学术事业新陈代谢的活力与希望。作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是学界前驱的薪火传人,更是更新与光大21世纪中国学术的思考者、探索者、实践者。 "努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第五届上海社联的一项重点工作。本刊编辑部从第六期起,辟出"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对部分中青年学者进行访谈,并同时辑收其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新作一篇。专栏冠名"网页",也是寄托着我们对本专栏在联络学人、互通信息上的厚望。值此新的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会将临之际,我们期盼着此项工作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支持;期待着更多专长之士以更多创获,崭露学坛。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论坛》2005,(2):154-155
金秋十月,北京,吾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学人,秉持职业良知与学术公益之心,汇聚于“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不懈的集体努力以促进中国学术规范化的可能性,兹谨向学界同人发出如下倡议:  相似文献   

6.
《云梦学刊》2004,25(6):13-14
金秋十月,北京,吾等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学人,秉持职业良知与学术公益之心,汇聚于“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以文会友,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就恪守学术规范、保障学术自由、加强学风建设、推进学术创新达成共识。鉴于学术规范对中国学术繁荣与发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感当前存在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坚信经过不懈的集体努力以促进中国学术规范化的可能性,兹谨向学界同人发出如下倡议:———恪守职业道德,扎实治学,老实做人。摒弃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浮躁心态。反对抄袭剽…  相似文献   

7.
宋先生,我刊自1999年开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对部分中青年专家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进行访谈,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二年多。在您之前,我们历史学科访谈的对象都是上海地区的,您是第一位上海之外、又是身处社会科学研究中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青年专家,相信从您开始逐渐外延,必将有更精采的场景。是否先介绍一下您是怎么起步走上学术之路的7 好的。我出生于苏州,中学时就喜欢书法丹青治印,每天蒙蒙亮就起床习法书,临摹古帖范本,或仿刻汉印,画点山水花乌画,星期天总要逛逛“文育山房”古旧书店,用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界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学术热”。在这次学术史研究的热潮中,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很多问题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他们不仅关注学术史研究的内涵与边界,更致力于爬梳一代学术的承传、流变与趋向。而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则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包括传统学术在近代的承传与流变;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学人、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理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范晓光 《学术月刊》2024,(1):115-126
“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之问。通过实证分析可发现,超过六成的社会学人对“本土化”持有积极正向评价,学术声望越高的学人对“本土化”越为开放和包容,高跨国学术资本者更强调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的相通性。此外,学人所熟知的理论家依次为经典学者、欧陆学者、本土学者和北美学者,而拥有港澳台地区或国外博士训练的学人对本土理论家的熟悉程度明显偏低。学术声望和学术权力对学人的中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效应,跨国学术资本则在英文论文发表的作用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化”意识对学人的英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正效应。总之,社会学人在“本土化”态度上求同存异,在理论家偏好上注重经典,在知识生产上呈现“多重二元”。深入理解“本土化”意识在知识生产过程的作用,对建设和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0.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办理各类新学中的学科分类。清季学人曾据“学”与“术”分的传统观念将学问分为“学理”和“致用”两大类 ,但以 (日本式 )西学分类来规范中国学术的方式最后得到确立并基本维持到今日。不过 ,向不提倡分科的中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 ,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国学”在新的分类中究属何类即困扰了民初许多学人 ,实际也影响到今日学者对“汉学”学科定位的思考和争议  相似文献   

11.
张国功 《学术界》2002,(4):169-175
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在总体上呈现为由“文化批判”热走向“学术反思”热趋势的思想转型中 ,关于学术独立、精神自由、学术职业化等自审性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中国学人群体中的一个公共性话题。这种论述大体是沿着两种路径展开的 :在镜鉴马克斯·韦伯、布尔迪厄、曼海姆等国外学者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的同时 ,努力寻绎、追怀由严复、梁启超、胡适、章太炎等现代中国学人开启、培育的现代学术独立精神传统。但世事纷纭 ,了不胜了 ,当世纪掀开新的一页 ,我们为之忧心忡忡的学术失范、学风败坏、学术创新不足以及学术与政治、商业的非正常关系影响学…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百年已逝。然有关辛亥革命之研究,在过去百年间从未曾退出学界视线,且时常占据着学术的中心舞台。作为中华民国开国大事和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始终吸引着学人寻思考究,横看成岭侧成峰,以图再现其历史原貌,本专栏即是内部视角与微观叙事下的辛亥革命再审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学术为本政治为用的“学为政本”的观念,清末民初的学人认为传统的中国学术已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转而面向西学。西学的大规模东渐,非传统的四部之学可以容纳,在接受西学的过程中,新的学术分类体系与学科制度逐渐形成。分科治学成为近代学人的新的治学形态,这种新形态一方面推进学术的近代化,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学者们知识的割裂支离,缺少传统学者的涵泳与体会功夫,对文史哲等传统的人文学科发展尤为不利。[1]  相似文献   

14.
最近,罗厚立(即罗志田)先生在“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世纪评论”专栏中发表了《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一文。文章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经验出发,并征引诸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姚名达等著名学者的有关言论,同时结合社会政治领域中”破坏”与”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问题:“打倒与建立”或者说“破与立”“破坏”与“建设”的关系。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已经引起了学术批评界有关学人的注意,并撰文与其商榷。 罗先生文章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有关批评者未曾注意的,即学术批评需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两场围绕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关系的论战。两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涉及面之广,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都是少见的,对我国现当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分析性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论争的历史反思》一书(由我国逻辑学界前辈学者沙青先生与青年学者张小燕、张燕京合著,以下简称“《裂变》”),对这两场论战及其相关背景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梳理与深刻独到的剖析,值得所有关心当代中国逻辑与哲学的发展走向与历史使命的学人阅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承略 《文史哲》2002,(6):71-78
《世纪学人 ,百年影像》共收录当代对社会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 2 62人 ,分析他们的研究领域和籍贯 ,能够发现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领头羊以及学术中心之所在。而他们对各自学科的精辟认识和表述 ,尤其在做人、治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则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强调做人是第一位的 ,认为真诚是沟通做人与治学的桥梁 ,是实现做人与治学两位一体的契合点。甘于寂寞、处心一志、好学深思、勤于耕耘、谦虚向上 ,是他们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同时又是做人治学的重要体现。他们在耄耋之年 ,不辞辛劳 ,勤奋工作 ,甘为人梯 ,不知老之将至 ,表现了作为优秀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任晔 《人文杂志》2023,(1):100-112
清中期以来“震旦”一词逐渐走出佛典,先被西北史地学人用作国名别称,后被晚清趋新人士用作国名代称。民国以后,“震旦”被广泛用作企业商标、机构名称、书报刊名和个人名号,成为时代流行热词。“震旦”在近代中国的流行,既有其传统词义“衣冠文物之国”“东方日出之地”极具正面色彩的内在原因,也有章太炎、王拱璧等人积极提倡的外在原因,更是其“中华复兴曙光”时代新义与国民心理契合的时代选择。中国社会各界以“旭日”“醒狮”“雄鸡”等图像元素描绘“震旦”,寄托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美好期盼;中国地质学人发起以“震旦系”为旗帜的学术救国运动,为新兴的中国地质学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总的来看,“震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行,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参与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学者汉森运用“双重权威”介入宪政史家争论的议题。“双重权威”是肯定国王和贵族拥有独立的合法政治权威的学说,其视野下的中古英国宪政史呈现“王权剥离国王个人色彩、萌发制度化‘君权’和贵族群体参政规范化”的基本特征。这冲破了法律、权利等视角的单一叙事,有同“现实政治”脱节、边界含混和消弭“复杂性”的风险。其与“政治社会”的对照为“新宪政史”提出了“命题”的要求。“双重权威”在西方学界长期被忽视,却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提示我们治学视野须开阔、兼收并蓄,注重钩沉与逐新并重。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53-153
当前,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的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关系到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乃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以及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眼下急待转变和更新观念,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救治。为此,本刊拟从明年开辟“焦点话题讨论”专栏,围绕“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展开讨论,希望关心这个论题的学人和有兴趣的读者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