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两宋时期堪称江西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对于出现在宋代文坛中的这种"江西文学现象",宋代文坛及后代文坛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宋代出现的"江西文学现象"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和后代文坛关注的热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江西文学家在两宋时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从历代关注的角度来看,既有文学的,更有地域的.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是江西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江西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家,共计1362人。本文拟以两宋繁荣的"江西文学现象"作为切入点,运用文学地理学中作家籍贯地理研究的方法,着重对这一千多位文学家在江西的地理分布作系统地描述、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程刚 《天府新论》2012,(1):150-156
《周易》与文学关系密切,关于《周易》影响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很多,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周易》对于文学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文学作品中对《周易》语言典故的借用、对《周易》易象的借用、对《周易》易理的阐发、易学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对艺术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艺术结构的启发、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等。《周易》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创作,从创作到批评。从文到诗,从小说到戏曲。从简单的使事用典,到作品结构的借用。从"易象"活用到"易理"阐释,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深深影响了大批的文学家创作素材、艺术构思以及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爱民 《兰州学刊》2005,(3):280-281,251
宋代的文学家对<庄子>的文学审美价值非常欣赏,在处世思想和创作上学习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王安礼是宋代江西临川王氏家族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文章对王安石王安礼诗文创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二人文风之异同,窥见宋代江西临川王氏家族乃至宋代临川文学兴盛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创作,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江西诗派的存在。作为第一个文学流派,江西诗派绵延百年,影响南宋诗学深远。但"江西宗派"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主张与统一行动的现代型文学流派,只是作者吕本中对南北宋之际诗坛松散团体做出的整合。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的私人目的,由于文献不可征,故已不可追溯。只有从北宋的政治文化形势出发,才能找到《江西宗派图》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文化史上,欧阳修是一位儒学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及文坛领袖。他虽然不以书法创作著称,但对书法也多有论述。他的书法理论著作有《集古录跋尾》十卷、《试笔》、《笔说》、《砚谱》、《试笔诗》、《学书诗》等。其中,《集古录》是一部金石资料汇编,所收碑刻,...  相似文献   

8.
柳倩月 《学术论坛》2012,35(8):95-98,232
明代心学思潮及市民思潮孕育出一批在文艺上追求性灵、高扬情欲的文学家,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作为开拓了明代文学由雅转俗新境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情教"为理论基石,构建其"情教"思想系统及文学观念,对传统"乐教"及"诗教"观进行了反拨。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对"真情"的艺术原则的推崇及对民间俗文学传统的重视,他所编《情史》、《挂枝儿》、《山歌》充分体现了其"情教"观及以"真情"为最高文艺标准的俗文学观,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应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之《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97- 1999)引述了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张福勋教授近年来有关宋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于“研究著作索引”中引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之《宋诗论集》。于“新著选评”中选用了王立博士所撰写之书评《张福勋、徐文潮著〈宋诗论集〉》。于“论著索引”中选用了孔凡礼先生的评论《评张福勋、徐文潮〈宋诗论集〉》(原载《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 2期 )以及马现诚的评论《宋诗研究的新收获 :评张福勋…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04-111
宋代江西文化发达,进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理分布来看,宋代江西进士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数量多的地方往往集中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而江西边远之地,尤其是江西南部数量稀少。这种分布特点与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分布特点一致。宋代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遵循江西文化发展的逻辑,与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鄱阳湖水系的走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学就其总体的成就来说,与唐代文学相比毫不逊色,宋代文学研究近年来虽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大型的文献资料集成,如程千帆领衔编著的《两宋文学史》和其他几种宋代的分体文学史,王水照对苏试和宋代散文的系列研究,莫砺锋、张宏生对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研究,以及《全宋诗》、《全宋文》等的编纂,但其总体成果和总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不相称的。即使从宋代文学研究的自身格局来说,也存在着一些失衡和空白之处,如时代上的重北宋而轻南宋,文体上的重词而轻诗文,课题上的重大作家而轻中小作家等等。这种情况,促使宋代文学研究者必须调整研究观念,更新视角。开拓思路,以斯有新的突破。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正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06-113
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江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正所谓"西江诗在宋朝抑何盛也"。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是宋代江西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们在诗创作上的艺术特色、杰出成就以及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影响,都可以揭示出宋代江西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健"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出现于汉魏时期,自钟嵘《诗品》开始,原本专论文章的"健"被引入诗歌批评中。至宋代,"健"成为诗学常用术语和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其诗学意义在宋代得到了集中诠释。以"健"论诗显示了宋人诗文相通的文学观念,是"以文为诗"创作倾向在诗学批评领域的反映。以"健"论诗的流行有其深刻的儒学思想文化背景,是《周易》倡导的"健"美及其代表的道德人格精神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同时也是宋人学杜、尊杜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江西文学史上,至少涌现出了151个文学家族。对于宋代江西数量如此众多的文学家族,以往人们对其构成情况少有论及。本文拟对这一群体的进士构成、仕宦构成、代际构成以及性别构成情况进行论述与分析,希望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去了解宋代江西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15.
许怀林先生研究江西地方史正好三十年。他在1980年发表《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一文,1993年发表《江西史稿》,而长达98万  相似文献   

16.
陆经,一作陈经,字子履,自号嵩山老人,祖籍越州,寓居洛阳,北宋中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艺术家。此人《宋史》无传,文集不存。本文探索陆经与时贤名流的诗文酬唱概况,略论其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江西道院集》乃杨万里外贬筠州期间所作诗歌的总集,该诗集主要以地理纪行题材为主,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奔波于浙赣地域间的行旅征程,《江西道院集》纪行诗创作的前期、后期主要依赖于南宋便捷的交通线路,诗作呈现出地理间线性展开的特点;而纪行诗创作的中期则以筠州作为稳定的中心据点,诗作多以点式景观描摹为主。杨万里纪行诗均匀结杜甫,独具一格,具有地理记叙与场景描摹的双重特征。杨万里创作"一官一集",尽管"每一集必一变",然而,地理纪行却是其众多诗集所采用的相同模式,从文学地理的视角探究《江西道院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寻找"诚斋诗"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二百年前,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创了荒岛文学的先河,表现的主题是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自我完善及西方的传统文明,采用的是"荒岛变乐园"的传统创作模式;二百年后,戈尔丁的《蝇王》并没有刻仿传统的创作模式,而是沿着这一主题和创作手法反相发展。从"文明"的主题向"野蛮"的主题发展,从"写实"的手法向"反讽"的手法发展。《蝇王》的成功问世,揭示了荒岛文学的嬗变过程,为荒岛文学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自然文学家和小说家,美国国家图书奖二度获得者彼得·马修森的写作视野极其开阔.在自然文学写作中,他致力于描写人类足迹罕至的大自然;在小说创作中,他致力于揭示造成环境破坏背后的各种深层社会根源.无论是自然文学写作还是小说创作,从第一部作品《美洲野生生物》到最后一部作品《在天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各种环境问题始终都处于其写作视野的中心,充分凸显了一个作家的生态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