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战后 ,美国经过四次大的对外战争 ,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利益集团” ,这一集团是建立在巨大的“战争红利”基础之上的 ,这包括军火红利、重建红利和政治红利。本文主要以此次伊拉克战争为例分析了美国的“战争红利”及其“战争利益集团” ,并且认为美国在这一“战争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对一些不服从它的小国发动战争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战争是媒体的狂欢节,而美国媒体向来是擅长同战争“共舞”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媒体对现代化战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为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媒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先发制人”战略是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要核,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而伊拉克战争又是此战略的首次实验。“先发制人”战略的确立,意味着美国进行了自冷战后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表明美国在某些场合已经放弃了在冷战时期所奉行的“遏制与威慑”战略,已经并必将对国际秩序和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确证了国际格局中美国因素自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表面上说 ,美国因为“9·11事件”和反恐怖主义需要而战略内向收缩 ,但就更深层次而言 ,恰恰是二者促成了美国后冷战时代一种外向扩张型国际秩序观、安全观与外交战略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先发制人”战略是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要核,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布什政府对“9·11”事件后世界总体形势的判断,也印证了美国单超独霸的计划和理论,而伊拉克战争又是此战略的首次实验。“先发制人”战略的确立,意味着美国进行了自冷战后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表明美国在某些场合已经放弃了在冷战时期所奉行的“遏制与威慑”战略,已经并必将对国际秩序和机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声称为了反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是消灭了国际恐怖主义,还是加剧了国际恐怖主义?本文从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着手,总结了伊战之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并分析了其泛滥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源上消灭国际恐怖主义.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研究此问题对维护我国自身的战略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与"布什原则"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之后,布什政府看到了利用美国军事力量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和美国永久领先地位的机会。新的“布什原则”倡导一个鲁莽的“先发制人战争”和“政权更替”,以清除独裁政权,传播民主。伊拉克是这一原则的最早试验品。由于对伊拉克现实、国际制度权力结构和美国力量范围的错误百出的先入之见,布什原则彻底失败了,并导致美国权势的明显削弱。实际上,布什原则在伊拉克的运用事与愿违,美国的军事力量陷入了一个四面楚歌、代价昂贵的失败事业中。经历了这一宏大野心的失败,布什政府在剩下的两年任期里不得不面对两难选择:或者收拾残局,重建美国的实力;或者面对进一步衰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 ,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对伊拉克战争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了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同时对美国经济的走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国际合作体制,而且更表明了美国的“帝国”野心。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在其认为凡不按照“美式文明”和社会制度生存及发展的国家(地区),施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加大人权攻势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将使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合作的世界新秩序变得更为艰难,此种行径也必然招致各种“恐怖主义”对其更多更剧烈的袭击。美国的反恐战争这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将使“美式文明”与“世界文明”共存,否则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相似文献   

10.
心理战略的运用是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法宝之一,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在作战方式、手段、攻击对象、目标、运用范围等方面开创了心理作战的新篇章,将对未来高技术战争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同西汉抗击匈奴以及唐朝初期抗击突厥一样,都获得了对外自卫具有长远意义的成功。但抗日战争胜利是三次胜利中自卫一方在形势特别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抗日战争集中了西汉抗击匈奴战争和唐朝初期抗击突厥战争的优点,并把这两个优点发挥到几乎是极致的程度。这是抗日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朝鲜义勇队在武汉成立后,发行了《朝鲜义勇队》这一中文版机关刊物。在朝鲜义勇队成立两周年和三周年之际,诸多的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其他抗日知名人士都在《朝鲜义勇队》上题字。分析这一现象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朝鲜义勇队在中国抗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及中韩两民族的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于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选区发表的竞选演说并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和"苏联发出的'冷战'信号",而是斯大林运用列宁危机和总危机理论来分析二战的起源,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做出的一种判断,并无挑起"冷战"之意。从战后美苏力量对比;斯大林希望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的愿望;斯大林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的反应和苏联战后的外交实践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与历史事实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正所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影响百代。《周易》蕴涵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其所反映的战争和平观,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秦是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提倡慎战、正义战争和防御性战争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国防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今天的发展道路是和平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这与中国的传统战争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中,中国各党派、军队为民族大义同仇敌忾。各阶层、各界人民,包括民族资本家、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少数民族、宗教人士、台湾同胞、各地华侨,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解放战争。许多国家的友人和军队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日战争是国际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内外政策的调整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中国国民党的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内部要求抗日的进步力量,蒋介石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愿望是其转变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以山西忻县奇村邓养忠为代表的广大开明绅士,以其在易村社会中素有的威望和地位,以备种途径积极支持抗战,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和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绅士在支持抗战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而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理念、价值取向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因子的历史积淀。即具体表现在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愫、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礼义仁爱的济世情怀和经权变通的谋略之道。  相似文献   

2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析《红色英勇勋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1861—1865)中的常塞勒斯威尔战役为背景,描写了几名青年士兵第一次参加战斗的经历,通过对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心理历程的描写,揭示出战争残酷、恐怖和荒谬的本质。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成长历程的分析,探讨了青年在战争中的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