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于倡农,兴办农业组织,举办农业学堂,惜农,护农,颁布政令等.清末民初我国农业经济的近代化,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努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甘肃的城市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兰州学刊》2004,(6):311-313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也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蹒跚学步,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是作为发展较为落后、职能较为单一、传统农业特色较浓的甘肃城市,近代教育、社会福利、通信、金融、交通等相继出现和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它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证据法立法模式的选择应从分析其逻辑模式入手。接着应当考虑的是证据法本身的性质和地位、证据法立法的成本或代价、法律的协调性与稳定性等决定立法模式的基本因素。最后以各基本因素为标准对各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性的比较考察,得出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为我国证据法立法最佳方案、统一证据法模式和证据法与诉讼法结合模式折衷后取长补短的混合模式为次佳方案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民教育的新理念渐渐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等合乎时代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不少社会精英所称道。追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孙中山始终没有忘记对人的塑造,他主张求知识与求实用并重,主张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并重,主张先天理性的启发与后天经验的利用和改造并重,主张实行教育平等,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中蕴涵着辩证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道德理想主要关涉大同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大同理想围绕大同形式与"仁"之内核展开,经历了世纪之交传统大同的学理分疏、20世纪初至辛亥前的近代大同追求、民国初期大同理想的新境界三阶段.人格理想则大致分为圣人人格、君子人格与群体人格三层次.政治理想涉及对大同理想由情感向往转为理性认识,批判世界主义崇尚民族国家主义,追求现实近代政治共和理想.社会理想则体现为彰显民本的尚公与平等统一.此四者既存在区别又密切相联,彼此互动,展示出时人救亡图存、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鸭绿江流域地处偏僻,开发较晚,文化教育落后。该地区受晚清"新政",尤其是受奉天省近代教育的影响,开始走上教育近代化之路。但其近代教育水平远低于奉天省其它地区,呈现出新式学堂与旧私塾并存的特点,且新式教育在该区域内的发展也呈现不平衡性。新式教育的兴起使该区域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后来教育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9.
熊图腾与东北亚史前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流行熊图腾信仰及神话,通过四重证据法展开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解开传世文献<山海经>中的"熊山"神话和"鲧禹化熊"神话难题,而且能够归纳出东北亚史前熊神崇拜的共同神话观念--以熊为神人之间神圣中介者角色,从而解读韩国神话地名"熊心山"、"熊心渊"及日本地名"熊野"背后的文化底蕴,给文学叙事母题找出史前文化源流线索.最后归结到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效应方面,提示其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诉讼制度改革进程的推动,证据法的发展将表现为:证据立法走向精细,立法模式将是单立证据法,对三大诉讼中的证据规则进行全面、充分和细致的规定,便于理解和操作;证据法将增加有利于人权保障方面的规则;证据规则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法官权能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报章文话和白话语体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白话化和欧化是报章文话发展演变之大势,极大地打破了文言的旧格局,开辟了一条与白话文运动貌离神合的言文合途径。与此同时,报章白话的文话化与近代化,亦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向。报章文话和白话这一不约而同的演化趋势,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书写语言的历史面貌,乃至左右了其历史走向,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书写语言的近代化进程及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演说意识受益于福泽谕吉倡导的“著书立说”主张影响,与英文Speech语义翻译有直接关系.此种演说意识的形成,首先不是词语的引进,而是词义的辨析.演说意识的嬗变对中国近代白话文学倾向和报章“新文体”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宋玲 《船山学刊》2009,(3):189-191
近代法制改革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先河。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近代法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习俗是社会变化的符号.由于广州开放早,得风气之先,所以广州的婚俗也较早发生变化.文明结婚就是新婚俗的集中表现.通过文明结婚,可以一窥当时广州新旧交融、中西会通的复杂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7.
张学玲 《兰州学刊》2013,(12):48-52
清末民初,在教会女学的刺激下,中国女子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女子教育的大力开展,女性逐步进入社会,从事医学、教育、编辑、革命等职业.20世纪末中国的职业女性群体基本形成,她们成为了中国女性启蒙的先知先觉者.  相似文献   

18.
罗惠缙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65-168
清末民初是遗民辈出的时期,从遗民关系的基本形态看,主要的类型有父子兄弟型、姻亲型、乡谊型、学缘型、业缘和趣缘型.民初遗民在社会的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决中基本被视为"落后"与"反动"的代名词,然而在中国学术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民初遗民却扮演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群体关系入手是深入研究民初遗民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也是深切把握遗民各自所处的位置、相对的身份以及文化实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20.
清末铁路的运营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引发了系列新型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民众破坏铁路设施和殴打车站人员、铁路犯罪以及大规模收回路权的斗争等等.诸多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近代中国铁路贪污腐败引起民怨,路权丧失严重、外国势力肆意欺压百姓、民众利益受损,而当局对此解决不力等等激起民愤,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加剧了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