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胥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14-115
三十年代“左联”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服务,要求作家深入革命的实际,与战斗的实际生活接触,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底下层中去关心工农大众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生活。因此,左翼作家小说创作描写工农大众生活的题材从数量上来说是最多的,而各种工人、农民的形象则成为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显现出一种与五四小说创作不同的主题与题材取向。 相似文献
2.
刘春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44-48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而重要的政治现象。通过对浙江省台州市L区的实地调研,描述了当地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渠道、内容与行动策略,概括了参与渠道自主性不高、目标层次低、参与组织性不强、参与机会不均等等问题,最后从社会权利均衡的视野出发,提出了建构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体制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玉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9):31-34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穆格勒的民族志《野鬼时代———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对“空间”概念和“行动者”等概念做了新鉴定,对众所皆知的“文革”历史事件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用民俗模式的生活属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对民俗整体研究有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把握;将社会理论、底层历史与民俗解读有机地勾连起来,加深我们对民俗事项的阐释深度。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可能需要长时段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社会理论的介入。埃里克.穆格勒的这本民族志著作《野鬼时代》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典范。对于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来说,这本著作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5-91
草根NPO作为社会力量的有效载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生成一定程度的公权力,并以此对公共政策过程施加影响。草根NPO的政策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输入、输出和反馈的畅通与和谐,同时也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论文从制度、能力建设与文化的视角,分析当前草根NPO政策参与的制度平台困境、体制空间困境、能力建设困境和公民文化困境,并根据政府—草根NPO—公众的三元分析模式,提出了由法律法规保障、政策环境支持、草根NPO基于本土情境可实践的专业化能力建设与公民文化培育等四个要素合力建构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5.
赵天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81-90
转型期的乡土纠纷可分为内生型纠纷和外生型纠纷,尽管以内生型纠纷为主,但二者均属可控性纠纷。以信号传递模型为分析工具,发现乡土纠纷解决的运行逻辑呈现二元性:对于内生型纠纷注重调解,对于外生型纠纷则诉讼优先。乡民无论选择何种解纷路径,都体现了其置身乡土语境的理性选择。通过\"当事人——利益\"维度与\"解纷者——秩序\"维度的深度解析,展示了乡土纠纷解决的正义观:它是对眼前的纠纷利益与长远的综合利益的整体权衡,是对国家法与民间社会规范的交错运用,是对乡土秩序与自身利益的统筹衡平,目的是维护安身立命的乡土生存空间,以实现乡民自身利益的相对最大化。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国家制定法与民间社会规范只有促进各方达成利益与秩序的衡平,才能实现二者的真正合作,并且这种解纷模式仍将长久地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直至乡土规范与现代法治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防艾工作机制中,作为民间草根性防艾社会组织的边缘/特定人群可及性和关怀救助的独特作用已显现出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对L市的社会组织之PLWHA关爱组织——"感染者同盟-诚爱家园"在参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PLWHA关爱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运用组织资本参与防治艾滋病行动。 相似文献
8.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村庄精英是乡村社会中公共利益分配的中间人和协调者。以四川J县5个村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金村模型,考察村庄精英与"乡政村治"体制和利益分配的关系,分析精英的理性逻辑与行动策略。研究发现:"乡政村治"体制对精英行动具有规制作用,而精英对"乡政村治"有适应功能;利益分配对精英行动具有建构作用,而精英对利益分配有调控功能;以"公益""共益""私益"三维度划分体制精英的理性逻辑,可形成五种类型的行动策略组合。当前亟需从制度上明确招商性项目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性福利分配的规制,落实村民议事和村务监督制度,完善基层党员培养和村干部选拔制度,防止乡村治理陷入"精英全面控制"或无人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郭宏斌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0
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古民居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为后人守住\"历史\"?如何解决古民居保护中\"资金\"与\"民众参与\"问题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文章以徽州古民居保护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居民与古民居保护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古民居保护强化制度创新与民众参与,并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强调将古民居与其管理者、所有者、参与者纳入共同保护的平台中。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徽州古民居。 相似文献
10.
郭宏斌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1):6-10
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古民居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为后人守住“历史”?如何解决古民居保护中“资金”与“民众参与”问题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文章以徽州古民居保护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居民与古民居保护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古民居保护强化制度创新与民众参与,并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强调将古民居与其管理者、所有者、参与者纳入共同保护的平台中。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徽州古民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