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韩琛 《东方论坛》2015,(1):49-55
在1979-1983年间,无论是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理论争论,还是第三代、第四代的"伤痕电影"创作,抑或是学院时代的第五代导演的创伤叙事,都试图通过重构创伤记忆来释放被延迟的现代性渴望,当代中国电影则藉此而形成了新的现代想象与文化认同。"伤痕电影"是一个过渡时代的文化镜像,其与同一时期出现的其他"伤痕文艺"一样,与其说是对历史的客观追溯与还原,不如说是试图在记忆历史中遗忘历史,进而与以发展进步为核心的现代化意识形态达成暧昧的妥协。  相似文献   

2.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影片《岸》是根据著名作家邦达列夫1947年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从题材上看,它属于战争片,但又是一部心理片、哲理片。影片没有正面、细致地去描写战争事件本身,没有表现和歌颂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在表层上大肆渲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把镜头引向人们的精神领域,着力描写战争给人们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  相似文献   

4.
作为抗战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延安作家群的战时记忆具有“史实”和“心灵史”的价值。延安作家群通过对自身抗战记忆的回顾,叙述了在抗战时期个体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轨迹。他们在长期的身心体验、跨域流动、思想改造以及革命实践中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构。面对新时期以来创作者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延安作家群以革命作家的身份自觉,通过对苦难伤痕的自身超越深情地告白革命,打破了这一时期新启蒙话语形态下有关革命与伤痕叙述的二元对立方式。在对革命意义的一路追寻中,抗战记忆所赋予的意义空间也提供了他们对于自我定位和群体身份的确认。就其实质而言,延安作家群的“抗战记忆”是对于其自身革命一生的真诚告白。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灾难留给大家身体创伤的同时,也为心灵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尤其是对身体、心理都更加脆弱的老年人。阐述了相关研究背景,对地震后老年人各阶段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灾后老年人心理康复及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插花山"作为一种"在地"的林权形态,融合了地理景观、历史记忆、道德表述、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等诸多要素。而这些学术性字眼,在当地人的表述中,会还原为日常生活实践,比如"祠堂山"、"势力山场"、"种跳田"等等。而这些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本身并不能直接构成"在地理解范畴",但却是"插花山"作为"在地"林权形态的实践表征。  相似文献   

7.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简论《山楂树之恋》等新时期爱情题材小说的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山楂树之恋》交融着被压抑心灵的独白和呼喊,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感觉并以现实为根基,呈现出隐蔽在"文革"那段特殊岁月的爱情。潜伏在小说中的记忆和经验,是生命化的"个人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知青生活本真状态,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广阔的历史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铁西三剑客”以记忆镜像的方式实现对当下现实的真实隐喻,记忆既是承载作品内容的基础框架,又是推进情节展开的深层结构。他们善于通过个人人生际遇的极致性描摹实现时代大潮中集体性经验的深层透析,在历史的苍凉感与社会变迁的彷徨感中融入个体生命的创伤体验。他们在时代经验的形象描摹中有效实现想象与现实关系的重新建构,在想象现实化与现实想象化的动态结构中探索生命自由的终极愿景与冲破历史迷雾遮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小说中淋漓酣畅地表达出对"肉"的嗜爱,张扬地赋予"肉"形象、灵魂和生命。挖掘"肉"意象的文化根源,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分析食、色两方面"肉"的根源积淀,探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肉"的定位、期野;从与庙堂对立的"民间"范畴内,尤其是齐鲁民间与地域的交融影响中找寻"肉"安身立命的根源;从作家莫言童年饥饿、孤独的个人感受和生命记忆入手分析作者偏爱"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12.
一个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的伤残孤儿,他的心灵伤痕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去抚平,既要克服生理上的缺隐,又要战胜心理上的孤独,他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在世纪之交的高考中被上海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上海儿童福利院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伤痕绘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多苓20年来的油画创作与艺术追求的分析与叙述,从画家的经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了伤痕绘画的形成及影响,并进而指出,"伤痕"对于那一代画家的创作既有推动亦有限制。一方面,伤痕绘画因其新颖的创作态度与审美思想给审美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也给了经历过那个惨痛时代的他们以深切难忘的记忆,使他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自我的束缚。伤痕绘画以其全新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冲击,作品中的一切,甚至包括作品本身,似乎都有其自己的生命。这种绘画语言的震撼和艺术创作中的大量素材和动力,均来自对那个时期的无限生命与热情的追忆。在这样的背景后面蕴含的都是伤痕美术追忆之美,更重要的是青春美。  相似文献   

14.
因为幼稚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手。在收拾残局的过程中,关爱水,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以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做到了不带怨恨,不带嫉妒,不带难以痊愈的伤痕与还爱着的人平静地分手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水浒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林冲能忍的个性是造就他曲折而悲情人生的重要因素。在梁山之外,林冲"忍"做宋家忠臣;心定梁山后,林冲更是万"忍"不得自由。《水浒传》中林冲能忍的个性及其生命历程比较真实地反映着赵宋时代的文化气象和民族个性,在某种意义上也与宋朝"忍辱负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摘要]城市是历史的沉淀物,城市中的历史景观作为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创造力更是城市文明的纪念碑,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烙印。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城市的历史景观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保护和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化身份认同,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首先应该尽可能真实而完整地保留城市的历史景观风貌;其次不但要保存其外形,更要贵其内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紧密相连,如此才能有效地保护城市景观的历史文脉,保留住城市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说人的生命,总是在童年时代的母亲的体温、乳汁和柔和的催眠曲中一点点成长起来,那时候婴儿刚刚脱离母体不久,本能地亲近母亲的身体,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施恩与感念、呵护与依偎、心灵感动与熟悉记忆的信息交流关系,这是最初的生命教育,通过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感应、启悟、教育而达到的一种浑然提升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18.
"命"隐含了一种不可违抗性的特质,所谓"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当每个人个体生命面对"夭与寿"、"贫与富"、"贱与贵"、"穷与达"之"命"的安排而产生一种压迫之感时,《列子》一书给人们开出了消解这种压迫感的"处方":以德观之、素位行之、以齐待之、以时抓之。虽然,这四个"处方"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命"的现实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摆脱"命"压迫之下所产生的焦虑感,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安慰和解脱。  相似文献   

19.
赵本夫的“地母”系列~一《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无论是在故事的延展变化、时代的变迁,还是在精神气质上都是贯通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形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从作家“记忆”的精神现象学出发,继而对文本折射出来的有关作家乡与土的记忆、心灵的孤独和孤独的沉思、生存的焦虑以及浪漫的怀想等诸多精神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探寻出作家丰厚的心灵镜像,正是所挖掘出的“富矿”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文革”10年文学探微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10年文学探微纲要高有鹏一、引言·综论“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灾难历史和沉痛记忆的文化积淀物。如何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文革”10年的文学,自文学的“伤痕”时期至今,有许多人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不无意义的探求,但从大量的事实来看,文学自身的搜集和钩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