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作中有所谓“不自觉”现象的发生。它与作家的理性意识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需要具体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俄国论者涉及较多的作家似为冈察洛夫。他曾将作家分为“自觉”、“不自觉”两类:前者是“形象没法说,理智给以补足”;后者则“醉心”于形象的创  相似文献   

2.
今天,老妈说我整天只顾着玩,不学习,还把十几年前的老账翻出来讲。天,这是暑假!我一气之下写了这篇文章,给老妈讲讲中外父母之别。一、在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会问:“今天学习怎样?考试得了多少分?”外国父母则会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好吗?”二、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会问:“这个同学学习成绩好吗?”而外国父母则问:“他为人如何?”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书法家教他的几个学生练字。有一次,他的一个经常用废旧报纸练字的学生说,学了很长时间,可一直没有大的进步。书法家就对他说:“如果你改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 那个学生按照书法家说的去做了。果然,没过多久,他的字大有长进。他奇怪地问书法家是什么原因。书法家说,因为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会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认为以后还有机会,而用最好的纸时,有一种很  相似文献   

4.
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书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作家:“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  相似文献   

5.
沉重的篓子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 哲人给他一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砂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便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沉重。”  相似文献   

6.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我常常在各种选择之间犹豫不定,久而久之,就成了“随便”代言人。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一大早,刚起床,奶奶问我:“早餐吃什么?”我:“随便。”奶奶:“吃面条还是喝稀饭?”我:“随便。”奶奶摇摇头:“这孩子的早餐是‘随便’.”傍晚,我锻炼完,大汗淋漓地跑回家,爸爸问:“要不要喝点儿水?”“随便。”“‘随便’是喝还是不喝?”  相似文献   

7.
童年经验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物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常常以自己童年接触过的人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他们也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童年时期建构起来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人物的身上? 由于他们成长于“文革”时期,他们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被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他们小说中的少儿形象多是孤独?空虚和迷茫的,且大都拥有浓厚的暴力情结;他们笔下的“右派”及“知青”则都拥有很多的缺点,平庸且世俗;他们小说中的很多“父亲”形象,也不再高大神圣,要么懦弱猥琐?要么残暴变态,和子女的关系都很紧张? 不过由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人数众多,其童年经验世界也存在着种种差异,若想更加全面地把握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我们还应分析和考察“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童年经验世界中的地域?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建中将他2003年主要的油画创作系列定名为《蝶殇》,这或许出于他个人的艺术感觉和生活经验。他在和我交谈中说到蝶生命的灿烂与脆弱,并特意重复几遍“哀蝶”这样的语词。我不禁发问:蝴蝶是什么?一种对行将消逝事物的留念,一种对刻骨铭心情感的蓄意追述。当蝴蝶翅膀一闪.由于光线与时间的作用.由于视觉与心灵感受的配合.蝴蝶是放大的主题.它被记录之后,是否犹如法国人德里达所描述的,属于那种封闭性终止。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回到娘家,一进门就哭哭啼啼,向父母直抱怨,历数自己丈夫的不是。母亲听了忿忿不平,而父亲却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然后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问,不就是一个黑点儿吗?”父亲又说道:“你再仔细看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就是一个黑点!”父亲说:“难道除了一小黑点,你  相似文献   

10.
<正> 丁玲的作品“自我”色彩很浓重。凡是读过她作品的读者都会有此感受,甚至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询问:“这是在写她自己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它触及到怎样看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家的“自我”即思想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丁玲的回答是颇有趣味的。笔者收集一下,大体有如下三种:(一)“非我”。丁玲曾说:“我不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并不是我自己”。(二)“是我”。“杜晚香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 人的本性是什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怎样?这历来是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爱尔维修,曾提出“自私”与“公益”说,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的这一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今天,正确评价爱尔维修这一学说,对于我们增强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免疫力,树立和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现实意义。一十八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制度崩溃、新兴资产阶级奋起革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爱尔维修提出“自私”与“公益”说,阐发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伦理观。爱尔维修的整个伦理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他所说的那个由“自然界产生的个人”。他说:“人是什么?答:人是一种据说有理性、然而确实有感觉、软弱而且适于繁殖的动物。”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不是哑巴 有一人挑柴进城,不小心挂破了一青年的华丽服装。青年大怒,把挑柴人送进警署,要其赔偿衣服。警长问挑柴人:“你挑柴进城为何不小心?”挑柴人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显出满脸恐惧。警长问了三遍,挑柴人都没有答话。警长问青年说:“这是个哑巴?”青年说:“他是装哑,刚才在街上,他还不断大声(口么)喝卖柴呢。”警长笑着说:“你既然听到他(口么)喝,为何  相似文献   

13.
当家伟突然提出离婚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颤抖着望着他,哑着嗓子问:“是开玩笑吗?”“不是。”他冷冷地转过身。我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对他喊:“为什么?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了?谁?她是谁?”他阴沉着脸,轻轻一挥,就把我抛到了沙发上:“她是谁不重要。离婚协议书给你,我不会亏待你的。”随即扔下两三片薄纸。我泪流满  相似文献   

14.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送礼     
虹是一家礼品店的老板。 那天,虹的店里走进一个男人,他阴沉着脸,一进门就问虹:“老板,你这里有没有乌龟卖?” 虹忙说:“有啊,请问你是买来做什么用的?” 男人大声说:“当结婚礼物送给人家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女性半自传体小说,几乎全都遭到过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上的批判,许多批评者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一堆垃圾,甚至感到恶心和“呕吐”。对这样的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在舆论上人云亦云。我甚至十分怀疑,那些理直气壮地大骂这些作品和作家的批评者与道德家们,是不是认认真真地研读过这些作品。许多人只是从一种直觉上觉得这些“美女作家”肯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鲁迅是分析过这样的国民心理的)。再加上舆论又全都批评她们写了好多“性”方面的东西,这样的作品还用得着去看吗?我自己当初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么多人包括一些著名文化人都批评了这些作品,可见这些作品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另外我本人实际上还有这样的一种非常阴暗和卑鄙的心理:这些年纪轻轻的作家们,出了这么多书,出了这么大名,好事全让你们占上了,我都写几十年了还没这么风光过呢!让这些舆论一下子把你们骂死、一棍子把你们打死,活该!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在纽约,有位新闻记者问他:最靠得住的人生成功方式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倘若‘A’代表人生的成功,那么,我以为那方式是A=X+Y+Z。”他还解释道:“在这方式里,‘X’是工作。不  相似文献   

19.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柳青在回答《文艺学习》编辑部所提出的“你每次写作,感觉最困难的是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时,明确说过:“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何以言之?他接下去又有一段精妙的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