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3.
冯海波 《北方论丛》2011,(2):123-126
19世纪以来的理论、艺术和政治研究发生了广泛、持续和深入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这一客观、动态的过程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逻辑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文化批判的先河;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则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批判,但他们仅仅把大众文化看做文化衰败的标志;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立足于大众文化的动态研究和批判研究,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不足;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则大大促进了文化批判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英国伯明翰学派而闻名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源起于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一直伴随着这一传统的发展而得以推展,在当代呈现出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5.
批评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该学派的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新左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左派"理论组成部分的英国文化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注重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以及受众的研究.讨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理论以及"新左派"特征的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7.
后启蒙与文化批判理论的危机——兼论批评合法性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批评大众文化的诸种理论当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锋芒最为尖锐,影响最为深广.法兰克福学派在缺乏文本研究的情况下,依据哲学推演的方法,对大众文化作出了独断式的过度批评.因而,其理论早已暗藏危机.当今西方社会已经步入后启蒙时代,我国社会也已呈现出明显的后启蒙特征.在后启蒙的社会状况与理论话语的挑战下,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危机:"现代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危机、"被动受众"观的危机和批评家作为文化"立法者"的身份危机.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为避免合法性危机,必须走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范式,谋求哲学批判与文本阐释的结合,树立文化多元主义观念,走向批评的个人化.  相似文献   

8.
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最初了解、90年代前期的直接挪用、90年代后期的质疑反思和新世纪以来的冷静研究四个阶段.但迄今为止,对其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解:把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片面理解为审美主义批评;把该学派的文化批判简单地定性为文化决定论;过度夸大该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我国当代文化经验之间的错位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其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它的典型语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美国。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或将是无的放矢。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等一系列质疑,中间或有精英主义意识作祟,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在警示文化产品本能快感和艺术快感之间的分野。比较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术语来看,文化工业理论应是把意义的生产定位在编码一端,反之伯明翰学派则是将之移位到了受众解码一端。文化工业理论应是低估了大众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虽然,判定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是明日黄花,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站在知识精英的立场上,以文化救赎为历史使命,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异化现象,对精英文化的沦陷以及大众文化的强势统治展开了猛烈的批判,率先扛起了文化批判的大旗,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更是成为以后文化批评需要借鉴的重要话语资源。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法西斯极权主义带给成员的痛苦记忆造成了其批判对象的错位,缺乏辩证看待大众、文化与科技相互关系的眼光以及对文化的二元划分模式都暴露了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学术研究》2004,(11):117-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法西斯主义给“社会研究所”成员带来的痛苦记忆以及 2 0世纪 30 - 6 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西马”的认知模式使“研究所”成员形成了“大众犹如原子”的判断 ,因法西斯主义而形成的心理图式使他们得出了“大众文化是极权主义的温床”的结论 ,而美国的大众文化一方面唤醒并确立了他们批判大众文化的精英主义立场 ,一方面也使他们强化了“艺术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正是在这股合力之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呈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于濯 《理论界》2009,(3):172-173
法兰克福学派依据霍克海默20世纪30年代的提法,自我标榜其理论是"批判的唯物主义",后来马尔库塞称之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其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作为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学术研究组织,因其成员多为犹太人,所以纳粹上台后纷纷成为迫害对象,不得已而转移到美国,本以为摆脱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却难逃美利坚的文化操纵,因而对文化的批判成了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40年代的主题.本文力图以此为着眼点,从三个方面阐释大众文化的时代属性,并挖掘其得以形成的理论土壤,展示它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慧博 《理论界》2006,(3):169-170
本文概述了大众文化的产生,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及英国文化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在该影响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和电影的批判论述,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关注美国电视的快速发展对普通大众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电视本体、电视观众、电视制作人和电视文化现象批评研究,其唯一一篇电视研究论文——《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在国内电视理论研究、媒介批评研究领域甚少被研究者们深入论述,反映出对阿多诺的电视批评理论内在逻辑缺乏重视.在此,深入探讨阿多诺的电视研究,指出其研究既有局限性又有进步性,提出从电视理论和电视史的研究来看,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批评应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将辩证的思维贯穿于考察电视的始终,对于现代电视理论研究来说,并没有过时.在今天的媒介研究中,不仅要提倡整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还要整合经验主义与批判理论,尤其是当代批判理论需要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理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的电视批评,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晰的批判任务和批判目标,倡导科学地、具体地、经验地、历史地、整体地和批判地考察各种传媒文化现象,以进行更多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和电影的批判论述,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关注美国电视的快速发展对普通大众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电视本体、电视观众、电视制作人和电视文化现象批评研究,其唯一一篇电视研究论文——《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在国内电视理论研究、媒介批评研究领域甚少被研究者们深入论述,反映出对阿多诺的电视批评理论内在逻辑缺乏重视.在此,深入探讨阿多诺的电视研究,指出其研究既有局限性又有进步性,提出从电视理论和电视史的研究来看,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批评应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将辩证的思维贯穿于考察电视的始终,对于现代电视理论研究来说,并没有过时.在今天的媒介研究中,不仅要提倡整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还要整合经验主义与批判理论,尤其是当代批判理论需要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理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的电视批评,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晰的批判任务和批判目标,倡导科学地、具体地、经验地、历史地、整体地和批判地考察各种传媒文化现象,以进行更多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它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属于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化的解构:解构文化艺术的本质导致文化的异化,解构文化的价值导致文化经济商品化,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文化批判理论中坚持精英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关怀大众文化的伯明翰学派各自的相关理论资源,结合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相关理论方法.以电影批评的理论话语对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的两部电影作品<迷幻列车>(Trainspotting,又译猜火车,1996)与<迷幻沙潍>(The Beach,又译海津,2000)相近的艺术形式、美学风貌、表意特征、意识形态性进行递进式分析,揭示其消费性质的艺术形态背后,隐含了提倡社会意义的精英文化形态与更注重消费意义的大众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呈现为一种兼顾艺术"自律"性要求与商业规律的方法与实验.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整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即将划上了一个句号,回顾20世纪思想界,法兰克福学派曾是声势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当然,进入90年代,随着苏东的解体,法兰克福学派逐渐消声匿迹,但是,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却是颇有特色的,他们的“否定整体论”实际上是法兰克福学派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建设已经取代了革命的呼声,所以,法兰克福学派已经进入了思想史上的行列,我们现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也像研究康德、黑格尔一样,是对一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思想家的思想考察。但是,法兰克福学派毕竟又与康德、黑格尔不同,法兰克福学派…  相似文献   

20.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进入中国,对我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影响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我国学界目前对伯明翰学派的接受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对该学派文化观念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对该学派看待商业性大众文化的态度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对该学派的理解过于费斯克化;忽视了该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相通之处;过于强调该学派文化研究的政治学维度,而对其社会学维度重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