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货币供给量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实证分析何丽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伴随这一快速增长,物价水平的上涨甚至通货膨胀也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难题。对于物价水平的上涨甚至通货膨胀的成因,经济学界各说不一。而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物价水平的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域差异的房地产价格波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各地区房价波动的成因。结果如下:从全国范围来看,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价的上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是推动全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其中,东部地区房价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土地价格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同时,西部地区房价的上升还受地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从现阶段的特征看,价格上涨确实不是普遍性的上涨,而是具有强烈的结构性特征。因此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我国当前必须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对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分析,预测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本文通过小波分析理论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指数进行周期性研究,解释造成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进而给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物价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1985年到1987年,物价波动在我国开始“跑步”,3年的物价上涨率达23.72%。物价问题的焦点是食品涨价。继1985、1986年食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之后,1987年的价格又上涨了13.4%.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已经使一部分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并且妨碍了生产建设事业的正常进行。 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票子发多了,社会总需求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具体地说:  相似文献   

6.
<正> 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以后,将包含课时津贴、科研津贴、岗位津贴在内的活工资提高到了基本工资的30%,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各种地方性津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7.
物价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和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因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效果、人们生活水平状况、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等最终都会反映在物价水平上,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我国物价上涨的现象及物价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8.
今年我国总体物价水平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尤其是进入7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更是持续上扬,那么,物价上涨是通胀前兆吗?笔者通过对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的分析说明:物价上涨不是通涨前兆,是结构性上涨,是农产品的价格恢复性上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而这一决策主要是因为2007年商品价格出现了较快的增长,CPI指数连创新高。本文在分析当前物价水平及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居民应当如何积极应对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的总体物价水平呈不断上涨趋势,通货膨胀的压力成倍增加。从当前的物价上涨势态来看,已经由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成本推进型物价上涨,增加总供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更多注重需求管理政策,对供给管理政策的运用则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
冬雪草 《源流》2011,(2):16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称,2010年前11个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2%,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CPI年平均涨幅大约是5.6%,现在的物价水平没有超过平均值。今年物价上涨压力比较大,如果粮食歉收、经济过热、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过量"三碰头",全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我国内部需求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国际市场弱增长以及国内居民保守消费;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进一步分析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即收入水平直接制约消费水平;物价水平持续偏高,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萎缩的外部性因素;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因此,要积极探索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消费机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居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居民住房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关系密切。居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不仅直接推动了劳动力要素价格即工资的上涨,而且也带动了土地生产要素价格即地租的上涨,地租上涨又引起地租资本化后的土地价格上涨,同时还带动资本利润率上涨。居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不仅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关,更与世界经济大环境有关。总之,居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推动了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居民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其危害是巨大的,不仅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与经济稳定,而且对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施也是一种阻碍。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失控,需求膨胀,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1987年城镇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9.1%,食品和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10%。1988年城镇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1.3%,食品类价格上升23%。面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必须采取两方面宏观对策,即稳定物价政策和城镇居民收入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居民收入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纵观整个经济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刺激消费水平急剧增长,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猛。1993年我区1—6月生活费用价格水平上涨11.4%,其中:城镇上涨12.3%,农村上涨9.8%}零售物价上涨10.5%。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有关人士预报,如不采取有效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估算全国各地区的相对价格变化(RPV)、通货膨胀率(INF)和非预期通货膨胀率(UINF)指标,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通货膨胀对RPV影响的非对称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符号均符合理论模型的假设,并且证明中国通货膨胀对RPV的影响确实存在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在物价水平上升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下降时期.考虑结构变化得出,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时期这种非对称性是不同的,在高通货膨胀时期和低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对RPV的影响在物价水平上升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下降时期,同时这种非对称性在低通货膨胀时期要大于高通货膨胀时期;在通货紧缩时期这种非对称性则出现逆转,其影响在物价水平下降时期要大于物价水平上升时期但并不显著.另外,实证检验结果还证明,经济增长可以降低RPV,说明保持经济增长对于稳定物价水平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考虑不同通货膨胀时期中通货膨胀对RPV影响的非对称性,进而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有媒体发起调查:过去的一年,你的经济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在物价、房价齐齐上涨的环境下,你的生活水平和财产水平受到了多大的影响?最新民调显示,“北上广”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过去一年的个人经济状况“基本稳定”,而与稳中有升的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相比,个人的生活和财产水平则是稳中有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上有人认为,工资增长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此要保持物价稳定,就必须抑制工资的增长。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其实不然。工资、物价与人民的生活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职工的货币工资增长了,物价没有变动,实际生活水平就会提高;物价上涨了,货币工资没有提高,实际生活水平就要下降;在工资增长的幅度超过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会随着工资和物价同时增长的幅度差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反,工资增长的幅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实际生活水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人们十分关心工资与物价。这几年,我国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了,市场物价也确实上涨了,而且某些年份上涨的幅度还比较大,倘若把物价上涨的原因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成了理论界热心研究的课题。由于物价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供给总量与货币投放总量两者的比例关系,无论是消费过度或投资失控,不经过货币的过多投放和信贷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人们注重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物价水平的关键。但是,从两个总量:商品供给总  相似文献   

20.
一、通货膨胀的表象通货膨胀,按照一般的概念,它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指的是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它的隐蔽形式,由于国家用补贴的办法或实行物价管制限制物价水平上涨,形成有币无货,即货币持有系数的过量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