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大众科技报》2005年10月10日)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淡泊方可明志。以裘法祖院士为例,他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他觉得这就够了,很不错了。但也有些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生活上从不知足,标准能定多高就定多高,迷恋灯红酒绿…  相似文献   

3.
张景 《社区》2011,(2):55-55
这里所说的人类的“五知”。是指在人生旅途中“知欲、知进、知足、知止、知退”的五种境界或五个层次。一、知欲。想要或我要,这是人的本能,不仅婴儿、白痴有,甚至连动物都有,并且欲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4.
道家文化对现代立志成才者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道家所倡导的“随遇而安、知止知足”的行为原则、“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和“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家文化对现代立志成才者的消极影响;指出了立志成才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走竞争成才之路,肩负起社会责任,方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知足     
张峰 《百姓生活》2010,(1):18-18
“知足”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人生天地间,是需要有知足的心态的。《老子》四十四章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因贪得无厌而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因追求不止而遭遇危险,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平平安安、长长久久。  相似文献   

6.
平儿——集色、才、德于一身的“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儿是《红楼梦》中集色、才、德于一身的“全人”。她容貌出众,出身卑贱,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安运知足;在处理与贾琏、阿凤的关系方面,她知进退,守本分,能够“周全妥贴”;她名为“平儿”,其实不平凡,有过人的才华,但命运却不平顺,其命薄“比黛玉尤甚”。《红楼梦》深刻细腻地写出了平儿难逃厄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谢冰心老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藏书甚丰,字画条幅无数。一些悬挂的书联,从小就给冰心心灵和艺术上以熏陶。晚年她连续写了几篇短文,谈论对其中一些对联的体会。在福州老家她祖父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弗有为。冰心记得她的祖父曾这样向她解释这副对联:“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朴素一点,也应当‘知足’;而在对追求知识学问和修心养性上,就应当勇往直前去做;而对于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这些话对冰心影响很大,她说:“我喜爱这两句有骨气的话,以后有人请我题字的时候,我就常常写下这副对子。”冰…  相似文献   

8.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一、“因”的认识论原则和形名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宋尹学派从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认识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心术上》说: 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这是认为,认识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所知”,是“彼”;后者是“所以知”,是“此”。同时,两者又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客体需要认识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这种认识论上的重要思想,启发了以后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家。至于“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明确提出要把认识本身当作研究的对象,就更富有启发意义了。显然,  相似文献   

10.
一、《学阮公体》三首之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百胜难料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已知。(商务影宋绍兴本卷二十一)是诗结句诸本分歧。《四部丛刊》本,陕西社影明刊本《中山集》同商务影绍兴本。而《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等作“暴己知”。按当以“慕己知”,为是,理由如下: 其一,“己知”乃“知己”之倒文。同书卷二十二《罢郡归洛阳寄友人》有云:“获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可证。又通观此题下三首,均乃一韵到底。其一叶上平四支(时、欺、医、知);其二叶上平十二侵(禽、阴、林、心);其三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论人生礼仪,中国在总体上也堪称世界之最。传说中的中国人,在父母婚礼上就超前受领了诞生“预备礼”,一出世即坠到人生礼仪的彩带上:三天“洗三”,满月“剃头”,百日“百岁”,一周岁“抓周”。  相似文献   

12.
李育波 《中华魂》2012,(4):65-68
引言、引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一直被人作为至理名言。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要与时俱进,完善这句名言的涵义:群众有了钱财不一定就知礼节、知荣辱;要让群众有了钱财就知礼节、知荣辱,  相似文献   

13.
年老应懂“知足”乐,对“知足”更需要、更宝贵,何因?不妨请听我说—— 一是年纪不饶人,自然规律所限。年轻人正蒸蒸日上,血气方刚,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年老者则如“日过午”,说日薄西山,话不好听,实际是意思相同,年轻与年老对“知足”应当是各不相同,若人退而心没退,还牵这挂那,或这也想得那也想求,似什么也割舍不下,这样也是很累的。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极为重要。做好工作要有三条:一是情况明,二是决心大,三是方法对。”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将“情况明”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提出,就是因为“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为了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强调过细地进行调查研究,对各个领域的客观实际和历史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真正做到亲知、真知和深知。做到真知、深知很不容易,这不仅是由于调查者的素质和水平因素影响,还因为可能受到弄虚作假、假报虚夸、看风使舵等不良风气的严重干扰,调查研究有时得到的往往是浅知,甚至是假知。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力求做到八戒:  相似文献   

15.
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到“知、精、活、实”四个字。所谓“知”,即教师要知“大纲”,知教材,知学生,这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所谓“精”,即精心钻研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讲授内容要精确;所谓“活”,即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书海无涯,人生却有限。冯友兰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的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随手翻阅撷取营养的翻阅书。精其选,就意味着讲求效益。解其言:就是要读懂文字,扫清入门字词障碍。文字是桥梁,要达知识的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知其意:就是要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  相似文献   

17.
《老子》通行本第十九章“弃智”,帛书本作“弃知”,楚简甲本作“弃鞭(偏)”。帛书本、通行本第十八章支持“弃知”、“弃智”的文本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增,通行本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支持“弃智”的文本系晚于帛书本的后人所为,并非老子原有思想;帛书本、通行本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五十三章及帛书本第十章有否定“弃智”、“弃知”的文本。所以可以认定:“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为。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归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格森的学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方面:1、知:“绵延—直觉—同情”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2、意:自由是对绵延的直觉,指“自由意志”而非“道德自由”;3、情:美是对绵延的同情,美在同情。他的思想最终归宿是宣扬“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且赋予这三个名词以全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的芦苇     
“宁静为学,宁静为人”唯实、唯真、唯美是我奉行的人生准则。“梨花院落溶溶月”、“闲敲棋子落灯花”是我很喜爱的诗句,淡淡的意境,悠然的情怀,这可能和我恬静、闲适的性格有关。人是要生活,但不仅是了生存,有了这样的情怀,便可以便你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浮躁、不虚荣,“隔窗知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