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振兴乡村战略,作为农村主体的村民是实践的主体,而村民自治是推动乡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历史的演进、制度的变迁、当前村民自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村民自治的当代价值浅析坚持好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层社区组织的变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视角,理出了中国乡村和城镇基层社区组织沿革的梗概。着重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乡村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组织状况和功能;城镇基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变迁;城乡基层居民自治组织与政权机构的衔接关系;目前正在中国城乡展开的文明社区建设和民众的社区发展参与,特别是直接民主选举和政治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意义。本文参考并汲取了中国社会学和政治学界有关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资料来阐述村庄社会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层面,其一是由村民组成的"草根"社会;其二是由草根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位居更高一层的自我治理组织。草根社会中含有一些关键性的社会学变量,如社区发育程度、社会资本储量、志愿组织的多寡等,当这些变量取低值时,草根社会呈"贫瘠"状态。在理论上,一个贫瘠的社会将无法保证人们在村庄政治中的参与,因而难以产生出有效的自治组织,于是,村庄社会的两个层面破裂开来。从这两个层面的关系中我们能够发现村民自治困境的根源以及破解之道,这就是通过发展草根社会中的志愿组织,促使草根社会与村庄政治的弥合。  相似文献   

4.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 --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志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96-211
《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以下简称《选举事件》)一书出版后 ,虽然得到过学界同仁的一些批评 ①,但是 ,应星的文章《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以下简称应文 ) ,应该是各种批评中最为严厉的 (应星 ,2 0 0 5 )。应文的批评涉及到了进入和从事乡村政治研究必须思考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这为我和其他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思考的机会。因此 ,我非常乐意就应文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 ,并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当然 ,本文的某些观点也得益于应文的批评本身。一、时事和学术 :乡村政…  相似文献   

5.
随着修订后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罢免,这一相对陌生而又刺激的现象渐渐潜入乡村政治生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有100多个村庄的村民,用选票把他们以前看好的“村官”拉下了马。2000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本来,罢免自已选出的“村官”,是村民自治的生要内容,是法律赋予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利的最高表现形式。但经验表明,罢免从法律条文到走入乡村实践,还有一段艰难的跨越。在怎样对待罢免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完备的程序作保证,同样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治理模式基本稳定在乡政村治的形式上。从村民自治几十年的运作过程来看,现行乡村治理模式还无法实现充分的村民自治,乡镇政府、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权力争夺是其主要羁绊。针对村民自治的现状、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提升村民自治效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宗族组织在全国各地快速复兴,而且,随着1990年代以后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组织与宗族组织之间的互动已成为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本文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宗族组织在中国复兴的原因何在?(2)在当代中国的农村社区,宗族组织的存在,如何影响村庄民主的发展?(3)在一个村庄社区内,宗族与民主之间的互动类型,会导致什么样的治理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1)在华南农村,宗族组织的兴起,是在正式组织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村民对于公共物品需求的一个替代性组织选择。(2)从表面上看,宗族组织并不会影响民主在形式上的推广;但是,宗族组织一旦发展之后,会限制基层民主的实质内涵。(3)宗族与民主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只有同时存在宗族与民主的村庄,才具有更高的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8.
善治理论,90年代在行政学界蓬勃兴起,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村善治这一新命题。随着我国乡村自治理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乡村善治,使得村民参政生活更加丰富,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村民参政素养、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实现,政府、社会、村民三方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治理走向善治,全面推进政府、村民、民间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最终推动乡村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构建和谐乡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9.
李安哲因村民负担过重、镇村干部违法行政事件上访,曾经引起了李鹏、胡锦涛、尉健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上访成功使他一举成为村民心目中的“英雄”,并由此进入乡村政治舞台。可是,在乡村步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时代,英雄又该何为?  相似文献   

10.
懿德是美德之意。人有善性,追求美好的品德。探索懿德对乡村发展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按照乡村发展建设的要求,将懿德融入农用地整治、生态环境治理、文明乡风建设。在乡村发展建设中融入懿德,可增强村民自治自觉性,分享致富经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探讨懿德融入乡村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期给兴北村发展建设提供指导,为相似村庄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道义目标是为9亿农民提供生存保障。然而,由于大多数村庄的人均耕地维持不了一位村民的生计,若要依靠集体土地为村民提供生存保障,土地的收益就不能在村民中平分,而应优先用于村庄内部的扶危济困。但是,村民是否同意这样做,依赖于村庄领导人是否为村民所信任。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人,村民只好放弃对生存保障的要求,转向要求平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现行乡村政治格局中,一个村庄要出现这样的领导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事件。因此,在大多数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只能实现均平目标,不能真正保障村民的生存安全。  相似文献   

12.
彭庆军 《社会学》2010,(3):24-34
在当今中国乡村实践中,理想的“村民自治”嬗变为诸多典型的变体形式,而它们的成长空间都十分有限。对湘北S村的村治调查发现,建立在权力资源弥散性分布基础上的“村务共治”是村民自治的一种“非典型”嬗变。它突出地表现为拥有多重身份的村干部经常面临多重交叉压力,村级权力结构组成的多元化。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村务共治”可能成长为村级治理的一种“善治”形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自治的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要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法治、自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实行村民自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中实现法治,保证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发挥道德规范、引领、约束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星 《社会学研究》2005,(1):210-223
近10年来,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很少有其他的研究主题能像村民自治那样受到来自国内外、政府和学界的共同关注。然而,与这种局面并不太相称的是,许多研究成果对于人们认识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微妙的关系格局,鲜有真正令人深思之处。具体来说,村民自治虽然最初源于个别村庄自身的创造,但它由于种种原因迅速被体制所接纳后,是自上而下地由政府将其赋予大多数村庄的,因此它基本上可以说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外生变量。①这样一个带有很大偶然性的外生变量如何在村庄发生作用,就势必触及…  相似文献   

15.
村庄民主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400个村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庄基层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30年,在对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村庄民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试图使用一个全国性的大样本来定量化地考察各方面因素对村庄民主的影响。本文不仅讨论经济因素,同时也将组织因素与政治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从经济因素来看,人均村民收入并不会影响村庄民主;而人均集体收入却呈现一个显著的曲线效果;本地非农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村庄民主。(2)中国乡土社会的本土性组织资源对于村庄民主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宗族组织的存在会有效地促进村庄民主的发展;村民之间互助程度高的村庄社区也有利于村庄民主。(3)政治因素对村庄民主的效果在本文并未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村民自治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本人认为农村人口流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人口流出给广大乡村造成了严重的治理困境,本文就是从农村流出人口引起的村民自治的困境出发,重点论述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东FB村为案例,从制度供给是否超过实际制度需求、外生性制度是否对内生性制度造成挤压这两个分析向度出发,通过对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以及村级组织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制度过密化是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一种实然状态,已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村民自治制度过密化的原因,防止村民自治陷入更为严重的制度过密化陷阱。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初创性的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准备都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了我们的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自治实践。文中从分析村民自治制度入手,试图规范各种选举行为并为村民自治提高有效的途径和程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印传  曲占波 《城市》2015,(6):57-61
笔者认为村庄发展是自组织和他组织交替起主导作用的结果,村庄发展的自组织要素主要有生态承载力、村民需求和村庄风俗文化等,他组织要素主要有城市影响、村庄规划、农村发展政策和农业技术进步等。依据诺索姆曲线把区域村庄发展分为3个阶段:区域村庄低水平平衡阶段、区域村庄加速开放阶段、区域村庄高水平动态平衡阶段,分析了平原区村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