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州学刊》2001,(4):100-105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指出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吊书老子》不仅篇章不同;且前者只二千余字,只及后者十之四。而就相同章看,有的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文字增多;而且近1/6的文句含义有出入,甚至差异很大。简、帛两类《老子》是否出于一人之手?还是后人在楚简类《老子》基础上的改写与扩充?楚简本是否是一种节选本?或者是另一种古传本?简、帛《老子》有没有各自的时代标记?……理顺这些问题,也许就能弄清楚简、帛两类《老子》的作者了。从“早出说”与“晚出说”看作者郭沂最早指出,楚简类《老子》出于李耳老聃,帛。今本类《老…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聃而非太史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本《老子》的出土为解决《道德经》的作者问题提供了更为可靠而直接的史料。简本《老子》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 ,结合先秦两汉典籍 ,可以确证今本有而简本没有的内容在春秋末期就已存在 ,是老聃所说 ,这说明 ,简本是今本的摘抄本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聃  相似文献   

4.
陆建华 《学术界》2006,(2):126-131
本文对尹振环先生证明简本《老子》非节选本、《老子》不是成于一时一人的二十六条证据提出疑义,在此基础上,说明简本《老子》是残本,《老子》的作者是老子(老聃)。  相似文献   

5.
王恩御 《学术界》2005,(5):119-125
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之文义具有毋容置疑的"联贯"性,其内容不可分割,故当原即独立的一章.不应以见于该章的内容于楚简<老子>中分作两处为据,将该章分为"上下两段",甚而认定其本为"主题不同"的"两章".  相似文献   

6.
郭店竹简出土,为先秦的儒道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推翻了本世纪初疑古派关于老子后出的观点,可以澄清学术界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这部分材料还不足以澄清老子其人与其书的一些其它问题,如老子是否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聃,先于孔子;一个是太史儋,晚于孔子;目前的简本《老子》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古本?老子思想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传承的系统?我个人认为,简本《老子》的出土还不足以澄清以上诸问题,故拟就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位置,及其与帛本、王本中道、德等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再读郭店竹简《老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术界对郭店竹简《老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前已有一个较完整的《老子》原本,简本则是它的节选本;另一种认为,简本《老子》是一个完整的原始传本,今本则是在简本的基础之上增篡而成的。本文认为,简本《老子》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来的,至战国晚年才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至于简本《老子》与儒家的关系,虽说简本《老子》没有后来的“绝仁弃义”那样公开反儒的文字,但亦有贬抑儒家思想的倾向。对于这点我们也是应当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李水海 《中州学刊》2006,(2):147-150
春秋晚期周景王之时,周王朝单氏擅权,在单氏党争中,老子受到迫害,而被罢官,遭罹"完刑"(或"髡"刑).帛书<老子>甲本<道经><德经>就明确记载了老子本人被当权贵族伤害而受"顽(髡)"刑或"梡(完)"刑的史实.老子刑满后虽被复官,但周王朝内战不休,而后他则被免职归居.  相似文献   

9.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11.
<老子>称<道德经>.它并非为平民百姓而设,而是为国君、最高层设计的道德经.春秋后期,军事哲学首先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孔子在政治上仍想走周公的老路.<老子>开始了政治哲学的变革.法家、道法家完成了这场变革.  相似文献   

12.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精致的哲学,但其基本的致思方式并没能够脱离商周宗教文化的影响,而由此带来的<老子>思想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正因此,<老子>成为道教经典,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是以“敷陈养生之义”的河上公本、“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的王弼等今本为据,还是以最接近祖本的《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简称帛本)、《楚墓竹简老子》(简称简本)为据?这个前提不解决,那么《老子》究竟是哪一家的道德,以及许多是非,就永远说不清。如果只以今本为据,也许将会远离主题。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代表了中西方哲学最显著的成就,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体现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在思维方式与境界论上的异同,并重点从<老子>"道"的内涵"道"、"无"、"有"之关联与基督教"上帝"的"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之关联的层面,探讨两者在价值、本体和终极意义上所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以期说明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尹振环 《学术界》2005,(4):109-117
一些学人力主楚简<老子>乃节选本.本文从历史大背景、节选常规、时代印证、思想进程四方面列举二十六条证据,证明非节选本,<老子>不是成于一时一人.  相似文献   

16.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 ,指出 :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 ,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 ,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 ,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简自1998年出版以来,几乎16篇简书都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而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尤为受到青睐,在欧美汉学界已有多种译本,在日本除了有日译本以外还有专著予以研究,在台湾先后已有三本相关专著印行,在中国大陆——就我们所知——彭浩先生所著的《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已是第四本单独刊行的竹简《老子》研究专著了。楚简《老子》的校读、注释和研究,是郭店楚简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裘锡圭和彭浩先生的释文和按语,无疑对推动简本《老子》的研究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海内外学者的诸多…  相似文献   

19.
老聃与孔丘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与老聃是否即《老子》的作者的问题密不可分。学术界大都承认孔丘曾经问礼于老聃,但是主张《老子》晚出的人们矢口否认老聃即《老子》的作者。在他们看来,老聃与孔丘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史记》以及《礼记》中所述的孔丘与那位周守藏史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孔丘与《老子》作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老聃即《老子》的作者,孔丘至少曾五次会见并问学于老聃,问学的内容标志着孔丘与老聃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理清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对把握孔丘、老聃的学术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考证"关云长五关斩将"故事中的地理错误入手,将<三国志平话>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之间内在的脉络联系揭示了出来,用坚实的证据说明明中叶出现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最早刻本,该本没有题作者姓名.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应在该本之后出现,题为"罗本贯中编次"不可信.黄正甫刊本中有证据说明,该书的最初写定者应是一个土生土长于南方的下层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