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对域外中国道教神话、道教传记、道教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揭示了域外学者调整宗教、文学观念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学术进展和理论反思有助于中国学术界推进相关研究,探寻“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 ,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 ,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 ;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 ,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 ,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包括道教 ) ,宗教属于精神信仰 ,反对诽谤“龙”图腾等观点中 ,看出鲁迅对中国道教的认识是有其宗教观作理论基础的 ,是十分深刻的。因此 ,我们不应贬低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成熟的宗教都有独特的教义思想,它们是这一宗教对于宇宙和社会的基本认识;并由此规定该宗教的仪式或方术行为以及对教徒的规戒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有千余年历史的成熟的宗教,它有丰富的仪式、方术行为和成套的规戒。道教有自己的教义思想体系,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一直认为“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终究不过是一种法术,算不得纯粹的宗教”。(注)否定道教有教义思想,也就否定了道教作为一种成熟的中国宗教的资格。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以及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发展,学界对于道教有了比较客观的态度和认识。本文就是对于道教教义思想总体上作一个结构分析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黄海德 《东南学术》2005,1(5):116-121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赵玉玲 《兰州学刊》2009,(10):12-14
“承负”是道教关于因果报应的学说。道教认为,善恶报应不仅仅体现在做善事或恶事的人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株连其子孙。没有一个连续一致的受报主体,是道教赏善罚恶宗教理论的重要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承负”说的产生受中国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重现世、不重来生的观念和宗法文化背景下对血亲的重视是“承负”说的主要成因;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承负”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因而和其他宗教一样能起到慑恶扬善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6.
论道教的起源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古代和田组建的以逃亡奴隶为主要居民的大道之邦 ,其“立教施政”的特点 ,难以认定为国家 ,当是早期道教。对老一辈道君的祭祀 ,使之更深地烙下了宗教的印记 ,由此产生早期道教的科仪和第一个神庙 ,即新近被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热瓦克”遗址。大道之邦祭祀的只是“老君” ,而反对敬神祀鬼 ,这是早期道教的重要戒律。这里产生了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分岐 ,形成三种不同倾向的教派 ,其代表人物是文子、鬼谷子、冠子。但他们有共同的目标 :创造大道之邦的经验 ,推广到天下 ,谋天下之太平。他们返回中国后 ,掀起了上下呼应、此起彼伏、前仆后继的道教风云。汉时道士多“访西仙源” ,就是到和田早期道教原址去寻根 ,进一步证明了道教起源于和田。当今道教 ,若依道教原义 ,弘扬“尊道贵德” ,祈求社会和谐 ,而进行改革 ,将成为世界宗教中最具魅力的宗教。禁祀鬼神的早期道教演化成典型的多神宗教 ,其中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入,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改变,近年来在学术文化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热潮。笔者曾出版《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就道教与中国各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中国民众的文艺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联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后又在这项研究工作积累材料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道教的传说》。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传说故事集。我们只有联系道教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不言之美”与“物化”要求──道教美学辩证论之三潘显一道教美学思想内容丰厚,笔者此前已经讨论了道教从道家“拿来”(鲁讯语)的并且最终宗教神学化了的“进一美”论”’本文将讨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进美的“不言”特点和宗教审美的“物化”要求。这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文化流变”的视角 ,以道教与土家族文化为例 ,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体系(如正统宗教与民间宗教、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等)之间文化流变的某些规律 ,为道教研究的拓宽与深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即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以“忠君”为核心的臣民政治伦理思想,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为特色的政治伦理控制手段。通过对两宋道教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两宋道教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服务于两宋政治体系,从而对赵宋政权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艺术的同源性是自不待言的。作为一种宗教形式,道教也必将以其独有的宗教魅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道教修炼与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关系:一、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二、道教存思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三、道教“性命双修”与古代文艺创作理想。一、 道教清修与文艺创作心态研究道教修炼心理与文艺创作心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道教清修承续老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以及养生家的养生理论,主张清静无为、清虚静谧、寡欲不争、淡泊名利。如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哲理、伦理、心理、生理、物理这五个层次看,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是最接近科学和技术的;以发明火药为例,道教的“试验模式”对科学是有贡献的;《道藏》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直接“缘起”;道教的“修炼模式”对发展教育模式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崇拜对象、宗教仪式、宗教戒律等方面来探讨太平天国与道教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以期对“拜上帝教”的宗教实质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明代神魔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独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大抵与道教影响息息相关。研究道教对这类小说产生熏侵、渗透、启迪等作用的原因,搞清道教对其潜移默化的诸多意象,说明研究这一命题的审美价值,对深入探讨明清小说的发展规律和民族传统是不无裨益的。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和宗教,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不过,二者不同于政治、法律那类意识形态可以直接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是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中间环节”来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离不开宗教这个中间环节。同样,经济基础与宗教间的相互作用,也常常离不开文学这个中间环节。文学与宗教互为中间环节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中都能探寻出线索分明的轨迹。而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16.
齐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宗教学、医学、饮食诸领域均有一定的影响。其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水平却很低,没有凸显全国道教圣地的优势。在安徽省委省政府“两山一湖”开发战略中,齐云山如何找准位置,突出特色,合理开发和保护道教文化资源,实现旅游二次创业,尽快凸现全国道教名山胜迹的优势。这是促进齐云山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道教的洞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生 《文史哲》2003,(5):54-62
向往返还与天地合一之境 ,寻觅洞室或利用堪舆术发现“地穴”,因之设立宫观、御修真 ,冀以回归母体 ,得道成仙 ,这就是道教的宗教理想。在其信仰支持下 ,道教的洞穴和建筑被认为具有生命转化功能。此乃道教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规定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瑶传道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存在两个源远流长的宗教教派,一个是藏传佛教,另一个就是瑶传道教。应该承认瑶传道教存在的客观事实。它主要以梅山教为代表,在道教信仰中揉合了自己的始祖崇拜与原始信仰。它拥有大量的有自己特点的瑶经,还有在人口中占较高比例的师公、道公,而且基本上都是业余的。它有自己的仪轨与戒律,也有与道教相似的斋醮活动。在瑶族的日常习俗中也浸透了瑶传道教的信仰与意识规范。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与道教李刚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与道教,学术界研究不多。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研究唐史及李世民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唐太宗与道教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以《老子》“静”和“无为”的思想治天下;提高道教地位,尊老崇道,以此提高唐皇室的社会地位;处理好道佛...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道教较之初唐与盛唐时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其背景和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借助宗教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宫观道教在唐代的格局模式建构本身所出现的世俗化这一新的视角,将晚唐道教危机置于整个晚唐道教持续变迁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场危机中,道教的官方化、规范化与世俗化之间的联动关系是造成道教组织神圣性削弱的主要原因,而官方道教制度与修道者的实践之间的矛盾以及观念层面的变迁也促使了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