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败的先锋--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备忘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锋文学写作是背对传统面向未来的写作.前卫性、反叛性、超越性和过程性是先锋文学的四个本质特征.发轫于80年代中期并在1988年达到高潮的中国先锋文学,进入90年代后其叙事方式和艺术经验被不断地自我复制和重复,先锋作家们纷纷抛弃了先锋的反叛立场,进入商业化写作轨道.至此,当代小说中的先锋性已丧失殆尽,掌声响起之际也是先锋文学气数殆尽之时.所以,90年代是一个没有先锋的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先锋品质为切入点,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番巡视,从中洞悉此阶段女性文学在艺术探索和主题表现方面的反叛色彩和创新特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先锋品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荒诞实验与黑暗王国的舞蹈、伊甸园的追寻、生命体验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董旭 《天府新论》2021,(3):132-13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辉煌在于对叙事成规的反叛,其沉寂也在于对叙事成规的背离。对于先锋文学的理解,多数批评者和作者都将语言的创新和陌生化作为其旗帜和标杆,忽略了先锋文学的外部指涉而沦落为文字的狂欢。20世纪先锋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断裂:启蒙的极具终极关怀的现实主义与唯美的自律的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新世纪先锋小说的出现正是对20世纪先锋小说的拨乱反正,是将先锋形式寓于故事内容整体后的统一,是先锋与叙事传统融会贯通后的“叙述平静”,是先锋意蕴的成熟。继续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安艳 《江淮论坛》2002,(5):86-89
先锋戏剧是戏剧探索的新形式,新时期中国先锋戏剧起步于1980年前后的戏剧危机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在社会文化转型中呈现出反叛传统、重视“人性”、后现代、媚俗化的文化特征。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步履艰难的先锋戏剧应在形式与内容结合、完善戏剧人的自身素质、强调民族特性等方面探索解救和前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反叛之路     
可以说,20世纪文学是在反叛传统中起步的。从此,反叛给20世纪的文学生命带来永不安份、永不停滞的活力,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创造了一个世纪的业绩,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反思的话题。当我们反思20世纪的“反叛传统”时,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关于反叛,H关于传统:20世纪用什么作为武器反叛?什么是20世纪对传统认识上的洞见与盲视?毫无疑问,西方文化是中国Zo世纪反叛传统的重要武器。当鲁迅喊出“救救孩子”的时候,当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时候,国人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吃人”’,也从黑屋子里看到了一束另一天地射进的强光,…  相似文献   

6.
崔玉香 《东岳论丛》2006,27(2):147-149
余华虽以具有反叛和颠覆精神的“先锋作家”称名于文坛,但其思想深处存留着浓厚的传统男权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余华文本世界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及特征,均是男性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和心理渴望对女性的构思与想象,是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金鑫 《理论界》2005,(5):196-19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先锋文学因其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成为传统艺术的有力挑战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先锋文学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刻意追求使其丧失了文化圈以外大众的广泛认知与接受。曾有评论家认为,由于影视的介入,先锋文学在被通俗化转译的过程中,“先锋作家对待故事的处理方式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立场。‘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变化,改变了‘先锋’的性质。这是‘先锋文学’终结的内在原因。”〔1〕先锋文学是否终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是电影工作者在“转译”先锋小…  相似文献   

8.
冯立新  王峰 《江汉论坛》2005,(6):130-133
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这一文学事相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希望能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时间所造成的距离已使得这项课题研究成为了可能,而怎样才能重获先锋更使得这一课题研究成为了必需。  相似文献   

9.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的可能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传统,标志着一个阶段文学样式的丰富性及其可能达到的高度;先锋小说家对现实缺少整体的把握和反映;在小说技巧上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并忽视了读者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受众缺乏.其积累的小说技巧成为当代写作的宝贵的资源而承传下来.艺术先锋的探索精神仍旧需要提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12.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颠覆精神与性别意识的作家群体,在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她们勇于突破传统写实的窠臼,探索神秘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王国,并在文本中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连贯的叙事时间、非理性的感觉化叙事和非逻辑的梦呓体语言等反叛性、超前性的后现代话语实验,直抵女性内在的心理真实,重塑女性主义叙事的多重表现形式,实现了女性先锋叙事与神秘意蕴的有效融合,但其极端化倾向的出现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文本价值的削弱,从而召唤着"先锋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吉林文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进程中走过了30年。从改革开放之初“堀起的诗群”到80年代的先锋小说、黑土地文学以及90年代以来吉林影视文学创作的异军突起,突显了吉林作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尤其90年代以来的吉林文学在地域文学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在开掘民间笑文化、建构和谐社会娱乐精神上以及在图像时代的审美诉求中呈现出吉林文学不断超越的探索轨迹。  相似文献   

15.
叙事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叙事谋略的枢纽。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学“全知”视角的反叛和对西方叙事视角理论的接受:由全知到限知,由内视角到外视角,由单一视角到多元(复调)视角的转换。中国叙事视角的革新,是以西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著作为范式的,在创作上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丁润生 《江汉论坛》2006,(9):115-120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本质是追求文学自主性。把握先锋小说本质,必须考虑它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容”、“意义”的解构与颠覆,乃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艺术形式走向的独立与自律。同时也必须考虑它所进行的形式实验与艺术探索,改变了人们对小说文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文学绝不是对客观现实某种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具有自我呈现与超越的个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7.
先锋文学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 ,文体解构既是先锋文学的存在状态 ,又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流动状态。本文从主体复归后精神的迷失、游戏中断后灵魂的感悟、精神苦旅后意义的重建等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指出文体的解构和重建也是一个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超文体,是指在诗歌的写作中打破传统的文体界限,把传统上认为是小说、散文或戏剧的手法运用到诗歌中,造成诗歌的文体模糊的现象.超文体从根本上讲,是对传统的文体惯例的反叛,是对文学体裁的现有模式的再认识.其中突破最大的是第三代诗人.超文体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激进主义的反叛精神.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系统上的反理性、反本质、反中心和诗歌上反庸俗的社会功能论和对诗歌的形式的关注的特征,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白春超 《中州学刊》2006,4(2):208-212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文化热潮,使小说人物形象受到深刻的文化浸染."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人的文化根性的梳理与反思,释放现代观念,重铸民族人格精神,但其审美理想却陷入困乏;"先锋文化"则是以彻底的文化反叛姿态张扬非理性的"自我",以荒诞、抽象、破碎的"超常人"反抗一切典型的现实人,从而使人物形象审美趋向虚无;"新写实"小说在"庸碌人"的世俗裸现中消解意义、终止判断,使文学出现审美"疲乏";大众化、工业化、消费化的文化环境滋生出欲望膨胀的"游戏人"形象,给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批评立场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