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采薇》     
《采薇》是鲁迅后期历史小说中的杰作,在紧凑和迅速变化的横截面的结构中,再度显出了他是善于用寥寥几笔刻划性格的文学大师。 小说创作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自然是要通过全部复杂和丰满的性格描写来完成的。在《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性格都是这样得到了很成功的刻划,在他们共同的生活与行动中,写出了各自不伺的个性。他们从放弃王位投奔西伯之后,无论是养老将息,叩马进谏,首阳采薇,绝粒饿死,都在一起从事,却分别显露了鲜明  相似文献   

2.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3.
吕晓洁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86-89,124
社会伦理秩序赋予每位小说家的伦理意识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叙事,因此,小说叙事中必然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维度。近年,官场小说日趋繁荣,这体现了知识分子批判官场现实、呼唤民主清廉政治的伦理诉求,但应该警惕官场小说中过于精细与执著的权术描写、有意无意流露的官场宿命意识、符号化等叙事倾向,这可能会使官场小说滑入偏狭的叙事胡同。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6):88-93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全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或者说非后天努力所能获得的特殊身份,体现这种身份的有异物、异相与异能等标志。四大小说的叙事伦理存在着明显的偏斜:同样一件事情,身份特殊者可以做而其他人不可以做,后者做了要受惩罚而前者做了却被认为是命运安排。导致这种偏斜的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由于缺乏"普遍的标准"或曰"笼统性的道德观念",乡土社会用以衡量道德的是一把因关系不同而伸缩自如的尺子。时至今日,对小人物命运的漠视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弱者和失败者的不幸命运总是被置于宏大叙事的背面,很少有人会反思在这方面的"伦理取位"。"天命"意识乃是古往今来许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四大小说无形之中成了这种意识的传播者,对此我们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家对小说艺术形式的选择不仅体现出作家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与作者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在美华小说中,"追寻—逃离"单线式情节结构与作家们伦理身份的转变关系紧密,理想的追寻和最终陷落与作家中西伦理观念的冲突和伦理焦虑同构;在复线式情节结构中,作家们通过不同线索之间的对比与交织传达出渴望投身并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以家国为本位的伦理思想在小说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巧妙利用中国套盒式情节结构将情感叙事置于叙述层次的最深一层则使小说人物的深层心理与结构上的内层实现同构,不同叙述层视角的转换使个体自由伦理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6.
儿童视角小说在叙事智慧、文化意蕴、伦理向度上都显示出相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这类小说通常以儿童充当生活的见证人、审视者与叙述人,以现实与回忆的迭合、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并存、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的复合,构置具有较大时空涵客的叙事框架与文学空间;作家以儿童作为人物视角包含着作家建立一种新的叙事法则、反抗既定语言秩序、重新叙述历史和生存体验的文化意味;儿童视角小说注重摹写儿童的生命感觉、情感心理,对儿童本体的生命与灵魂给予了深切的关注,显示了崭新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7.
《林中之死》与《祝福》文本召唤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凡 《中州学刊》2006,(5):273-274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运用“文本召唤结构”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这两部小说在叙事艺术、语言意蕴、对死亡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从二者所揭示的思想深度看,《祝福》比《林中之死》深刻。  相似文献   

8.
许朝阳 《东岳论丛》2011,32(8):90-93
爱伦·坡的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红死魔的面具》是他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恐怖小说之一。小说的叙事空间、聚焦、人物及叙述者、隐含作者与作者的生存现实密切相关,由此角度揭示小说的死亡主题,体现了死亡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不可避免的恐惧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作为一种虚构存在,在于探究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叙事伦理乌托邦的建构是这种可能性探究的基本面相之一。建构既体现为叙事对现实理性德目的虚构考量,也体现为叙事对新的德目的创造,其基本动因在于人对社会整体伦理的重造渴望。  相似文献   

10.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2012,(8):179-202,207
进入20世纪,自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小说这种"大众化"的艺术,日渐"精英化"和"小众化",并进入了"怀疑的时代",而"小说的消亡"成为被经常谈及的话题。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小说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这表现在对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超越意向,从而打开了小说创作的新时空。不过,由于现代主义思潮和小说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过于注重形式、技巧,过于悲观绝望,从而带来了其形式主义倾向、强调小说的人物主宰论、凸显读者主体论等弊病。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去作者化"倾向,这又必然导致小说创作在伦理层面的"去伦理化"趋势,导致作者道德意识的淡化和伦理作用的弱化,造成作者与人物及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断裂,使得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存在流于形式而缺乏伦理建构的弊端。鉴于此,我们应纠正"去作者化"的小说理念,克服非道德化、反交流的叙事方式,以便重归和继承伦理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叙事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是对文学叙事做出价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至少涉及伦理学、叙事学、文学批评学、比较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因此应归属跨学科研究。文学叙事伦理学对叙事所蕴含的伦理主题、内容、时代伦理声音,尤其重要的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对叙事过程中经由叙事各要素的互动而生发的境遇伦理做出阐释和总结,它最大的目的是在叙事虚构和想象中,探索伦理的各种可能性。与现实理性伦理相比,文学叙事伦理是一种虚构伦理,拥有自己的秩序和规则,因此二者不能随意越界。  相似文献   

12.
视点在叙事研究中的凸显,是现代性语境中文学自律化的一个表征,但自律的追求并未消除视点的伦理他律性质.不同的视点安排具有各自的叙事伦理意义,体现在:一方面视点含蕴着作者或叙述人对人物、事件和社会的基本伦理态度、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视点也使得叙事过程滋生出诸多出人意料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高满堂工业题材作品中,父权制隐喻与旧工业精神所隐含的价值独断性、话语霸权性和宏大叙事性之间存在着契合的关系。分析其中"中心"与"边缘"矛盾冲突的产生和消解、女性话语的挣扎与获胜和核心冲突的转移,可以反观工业精神和工业伦理由霸权到自由、由独断到对话、由宏大叙事到走向微观叙事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言情剧是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言情剧所传达的伦理道德内涵更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以言情剧的叙事艺术和所表现的情爱伦理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言情剧的文本进行分析,企图探讨言情剧是通过何种叙事手段而建构出何种样态的情爱伦理。研究结果认为,言情剧通过灰姑娘的叙述模式和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叙述模式而建构出爱情应是无功利的纯粹感情这一伦理指向和情爱观念;通过对古装剧和都市剧的文本分析,发现古装剧实则是当代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体现,而都市剧则在“励志”的外壳之下掩盖着唯金钱和物欲是从的价值标准,这些电视剧所体现出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务实的感情考量,爱情已经沦为实用理性指导之下的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杨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田旭雯 《殷都学刊》2011,32(1):89-9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作为一部19世纪中叶的经典小说,在叙述学上,与其他众多的经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叙述层次。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英雄》的叙述层次,考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当代英雄》中叙述层次的安排对小说叙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琴 《云梦学刊》2012,33(6):110-11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其最佳长篇小说,且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体现了宗教伦理冲突,爱情伦理冲突和善恶伦理冲突等种种伦理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犹太人面临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通过一条清晰的伦理线,即由伦理冲突到后来选择违反伦理规范.再由违反伦理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惩罚,最后到伦理的回归,最终揭示了辛格矛盾的伦理思想,即对犹太教伦理的核心“信仰上帝”既抱有希望,又难免怀疑.  相似文献   

18.
叙事伦理与伦理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茂国 《云梦学刊》2011,32(4):81-84
西班牙当代著名导演兼编剧阿尔莫多瓦向以探索同性恋者、变性人、吸毒者、妓女等边缘人物的欲望景观为其基本旨趣,但在所谓的后现代欲望叙事的背后却深蕴着挥之不去的伦理关怀。具体表现为机智地使用电影叙事形式营造虚构世界中的伦理判断和价值形态;在以边缘性和极端化的话语形态所建构的后现代语境中对人物展开道德考量;以"偶然"的实现营构具体的属人的伦理价值回归,从而达至爱的伦理救赎目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既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追求的根本目标,又是其最终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和谐伦理思想既体现在现实伦理秩序的探索和建构,又表现在对其的反思和批判,两者共同构成了和谐伦理的完整形态,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和谐伦理思想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姗 《兰州学刊》2008,(Z1):184-188
卡夫卡与余华同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并且余华的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乡村医生》在对叙事张力的追逐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明的互文性。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复合多变的叙事视角以及混乱错位的叙事功能背后潜藏着作者对于存在之真的深切关注。透过游戏叙事与话语变形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对于揭示我们自身的复杂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