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唐君毅认为,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由于是在一种特定条件下开始的,因此所持守的文化心理是偏执的、功利的、卑屈的、羡慕的,这样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心理导致了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偏颇。接受西方文化应该有的文化心理是,立定自己的传统自作主宰,然后全面融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接受动机和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张爱玲在几十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在传统心理与现代心理、娱乐心理与探求心理、跟从心理与逆反心理、借鉴心理与补偿心理等阅读接受心理动机下被各个层次的读者所吸引所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同接受心理和动机的读者阅读丰富了张爱玲的接受视域,也说明了张爱玲作品的丰富性内涵及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4.
时尚消费的文化心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尚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理解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通过对消费过程中意义互动模式的构建,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得到了强调。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而这也是时尚消费之所以流行的独特文化心理机制和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法轮功邪教是当代中国社会有机体的"毒瘤",但它的出现也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批判只是初级和表层的,透析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于阻断接受邪教的心理契机更为重要.由于病痛挫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受挫都可能成为依附法轮功的心理契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健康的社区文化,分析法轮功练习者受挫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方能有效阻断接受邪教的心理契机.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二是文化心理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她的故乡生根发芽,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明证。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如片名的翻译,语言的提炼,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0.
元代文化心理的演进经过四个阶段。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心理结构的宽容性、审美心理的趋动性 ,是元代文化心理的三个特点。元代文化心理在民族文化心理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缺憾。正确认识元代文化心理的特征 ,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芳》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症候--男人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其歌词蓄涵着"诗性"与"悲剧"这两种审美特质和审美倾向.悲与美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文化传统和心理的一种体验方式;其歌曲经久不绝,还因为"小芳"成了男人隐藏在心底的梦--英雄梦.  相似文献   

12.
张吉珍 《南都学坛》2010,30(5):45-49
传奇作为一种文体名称,既指唐代小说,又指明清戏曲。当时之所以被"贬",有四个原因:一是正统文学——诗歌的强大,二是严肃史学的排挤,三是"小道"末学"的牵累,四是"俳谐"的曲解。唐传奇之所以能流传下去,在于唐人"作意好奇"、世人皆有"好奇"的心理和契合了特定时代读者大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奉天诛妖"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文化纲领,反映出农民阶级直观的反封建的平等平均的文化心理和洋务派知识分子开始重视西方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的"求强"意愿,是旧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博客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我国博客群体在现实中的生活背景为标准,可以把我国博客群体划分为:名人类博客、学者类博客和草根类博客.博客群体特征是:低龄化、高智能、较活跃.博客群体的心理类型有:尝试心理、猎奇心理、倾诉心理、娱乐心理、价值心理和炫耀心理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典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符码,其生成过程与现代中国的动态语境密切相关,深刻地勾联了阐释者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形态。"鲁迅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而构成的公共形象,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考察可为探索现代中国发展的社会史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门”族网络新词及其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之后,"门"族新词凭借着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成为又一颇具势力的网络新词族。本文旨在探求"门"源及"门"义的过程中揭示"门"族网络新词的衍生机制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进一步推动新词新语特别是汉语外来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林版《赵氏孤儿》引起的非议 ,虽然受到前文性影响 ,包含着批评者很强的情绪性 ,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原因。首先是从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上看 ,违背了艺术常规 ,赵氏孤儿不去复仇缺少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其次从母题的颠覆与变形上看 ,消解了仇恨 ,丧失了受众深厚的人性基础。第三是从传统思想的弱化与消解上看 ,弱化了道德观 ,消解了善恶是非观 ,消除了戏剧一向注重的道德评判与教化的功能 ,背离了中国戏剧的传统 ;第四是从艺术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上看 ,以舞台的别具一格和表演的与众不同为重要表现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疏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打乱了人们固有的接受心理 ,破坏了固有的欣赏秩序与逻辑。正是这样 ,它一边受到肯定 ,同时也招致了各种难免的非议。我们应该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与时俱进 ,多理解 ,少指责 ,给艺术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困境及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人文转向之产物,重视对不同文化群体或个体心理差异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以摆脱西方科学主义倾向心理学因排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理论困境。但是通过对其理论假设的分析发现,文化心理学也潜藏着制约其发展的危机,如果不对这种危机进行清楚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方法,那么文化心理学也将陷入自己预设下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0.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