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的创作与个人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沈从文早年的从军经历,影响着他小说的题材选择、价值取向,人物塑造等。在题材选择上,沈从文的自传体叙事,多写参军岁月;其乌托邦叙事,亦与美化军营生活相关;军队中目睹的死亡、动乱,促使其小说在情感情调上呈现沉郁与明亮的复杂状态;其小说笔下的英雄,多为普通士兵;这三者均表现出沈从文的从军经历是其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周应合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他的散文《周家的羊群》充满对农民生活的真切关怀与生动表现,展示了作者宽阔的文思与丰富的文学语域。叙述简洁,描写精美,表现出了一种最沉默处酝酿的诉说、最温顺处深藏的倔强。这样的谦逊既表现在他的文字内容,也表现在他的文字风格。他写羊的调皮,也写羊的打架,同时也写了羊的温情,但是,归根结底,他写出的是羊的沉默与隐忍,以及谦卑。换小说之笔而为散文之笔的周应合在这里表现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另一个侧面和对生活的一种重新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是人性的弱点而不是人性的高贵。他开始更多地注意到生活中更为日常化也更为深及人性本质的“相对的冲突”。周应合开始具有了一颗文学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3.
"耙耧山脉"是阎连科建构在文本中的情感故乡,作为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无疑最具个人化的人生体验。阎连科把他对生活的苦难体会集中倾注在耙耧山脉的劳苦人身上,他往往将生命置于非常态的状况下,在绝境中拷问灵魂,毫不留情地揭开生活温情的假面,真实地还原闭塞山村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望。在他的笔下,生活是由黑暗和苦难浸染的底色,生活常常处于毫无选择的绝境,在极其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展示苦难生活的贫穷和无望。  相似文献   

4.
多丽丝·莱辛自传体小说《金色笔记》是她的代表作,它奠定了莱辛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声望,也隐含了莱辛的自我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通过对小说中双性同体思想的实践者——安娜的细致分析,指出莱辛对女性主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辨证性思维.从更深层面接近莱辛,客观地审视她的创作,深入地了解她的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在初登文坛的八、九十年代,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以呈现故乡"耙耧山脉"底层农民生活为精神指归的严肃文学作品。但新世纪以来,受文化消费主义的渗透、身体叙事的泛滥、狂欢化语言套路等文坛日渐浓重的负面因素的影响,阎连科的小说创作逐渐脱离了原先"纯文学"的道路,而向通俗化方向靠拢。具体而言,作品与现实的"零距离"接触,女性身体的空洞展示,拼贴式语言的堆砌,是阎连科新世纪小说通俗化倾向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面对乡村脱序的现实,新世纪的一些作家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乡村生活整体性的瓦解,他们主要运用了非愚即痴的叙述者、狂欢与荒诞等艺术手法来表述碎片化的乡村世界,这在阎连科、林白、贾平凹与莫言等作家近年来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新世纪乡村小说形象地再现了当代乡村的脱序景观,传达出混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可以称为军旅作家 ,多数写和平时期的军旅 ,探讨中国的农民性、国民性 ,写战争的作品并不多 ,但是我们认为从战争文学发展的角度看 ,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战争小说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和平的日子里》、《和平殇》这两部以和平命名的战争小说 ,写人、写和平时期的人 ,关注的却是战争 ,通过战争对人的影响 ,来写战争的残酷 ,写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越南的战火持续了几十年 ,越南人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深刻的体验 ,《在和平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阿芹出生在越南一个世袭的军人家庭 ,中越边境的战争中 ,父亲受伤 ,哥哥、恋人死于战场 ,而恋…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心理隐私和人生境遇,自传体小说也成了郁达夫的一个标签.作家对于自身大胆的抒写,无形中为其做传记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但也给人造成了辨析真伪和提炼材料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从"还乡"维度考察阎连科的早期小说《中士还乡》,主人公"农民军人"的复合身份所暗含的角色冲突使其面临两难选择,企图以归根完成身份重拾却使得灵肉分离。这种还乡造成的心灵延宕不仅折射出作者早期创作中心态的矛盾与困惑,也预示了"还乡"精神线索在其后来作品中演变与转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的《受活》讲述了一群河南人为了脱贫致富计划购买列宁遗体的夸张故事。小说不断地写到墓地,写到它是如何寄托着贫困的残疾村庄的人民对幸福的渴求。小说在叙事文本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它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困扰的不能面对的难题:如何在描写中国本土生活现实时,小说可能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的特质。《受活》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却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它深刻地描写了中国最贫困艰难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态,从中表现出强烈的黑色幽默与历史反讽。小说的文本实验没有任何生硬之嫌,对方言的有意运用,也包含着强烈的解构中心的意味。小说揭示的理论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抒情叙事散文刻画人物的目的与小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及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来反映生活;在散文中,尽管描写的对象有人、有事、有物、有景,但都是作者借以抒发人生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鲁迅是写人物的高手.他往往只是寥寥几笔,便能使人物神情毕肖地跃然纸上,传达了作者独到的生活感受与人生见解.  相似文献   

12.
韦永恒 《晋阳学刊》2008,(2):109-112
阎连科乡村小说始终关注农民的生命存在问题,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话语从不同的层面共同对生命总话语进行了阐释,叙写着农民的坚韧生存以及他们的追求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对于农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本质的思考,揭示出丰富深邃的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13.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声明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观。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生命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现.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长夜》是姚雪垠在青年时代写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陶菊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出了一支土匪的活动情形,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原和北方农村的一个侧面。这类题材,过去没有人写过,它大约是我国唯一的一部描写农村土匪生活的现代作品,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由于作者在少年时代曾被土匪捉去过,并在那里生活了一百多天,对当时豫西一带的“杆子”生活和“绿林”人物十分熟悉,因而这部充满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的作品写的非常生活感人,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自发斗争,留下了史诗般的形象描绘。 对于这部作品独立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不足之处,本文不作具体分析,这里要探讨的是《长夜》和作者后来写的长篇巨著《李自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贾平凹的《高老庄》、阎连科的《风雅颂》这三部小说讲述的都是农裔知识分子还乡的故事,从时间跨度上持续长达近三十年,涵盖了新时期以来三个十年的农裔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透过书中主人公农裔知识分子这一“他者”之镜,不仅折射出新时期以来城乡交互变动的现实风貌,也为我们勾勒出新时期以来三十年间农裔知识分子人格逐步退化、萎缩的现实图景.同时,这三部小说借助“离乡—返乡—离乡”的文化寓言,隐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屡屡渴望返回到精神母本,却又终要脱离的内心焦虑和文化忧思.此外,这三部小说在男性中心意识主导下无一例外地将女性加以美化或者丑化,而非按照生活实际如实塑造,不自觉地对小说文本中的农裔知识分子倾注了更多的同情,其用意则是为了减弱男性主人公背弃爱情的罪恶感和愧疚心理,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7.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18.
农民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社会群体,在新时期小说中得到了大量的描写。而农民企业家的婚外恋问题在小说中的反映颇多。这类问题说明眼下的农民企业家生长于小农经济关系及其相应的价值观念中,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与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现代思想价值观之间尚存在明显的差距,从本质上说,他们是企业家,但不是改革者,更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充其量不过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历史过渡物  相似文献   

19.
一位文学青年写了一则短篇小说,内容是说,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废寝忘食地干四化,有病也顾不得上医院。一日,借着进城给队里办事的机会,挤出一点时间去看门诊。他忍着极大的病痛排长队,好不容易挨到自己了,不料这时却有一位满面红光的胖子来就诊,由于他是医生的熟人,值班医生就把那个排了一整天队的农村干部撇在一边,态度过份殷勤地招呼这个后来者,他们一面没完没了地扯闲,一面不厌其烦地查病,转眼到了下班时间,农村干部只好原封不动地带着自己的病痛走出医院。小说写好了,作者拿给他的一个文学朋友看,朋友看后提出一点建议说:“如能把后来的这个求诊者的身分改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书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著称的作家。素来关于他们的比较往往侧重于他们差异性的方面。其实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上海的情感是爱念与诅咒的二重审美复杂难解地纠葛在一起的。从时间意识上看,乡土是中古世纪的象征,而都市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他们写作中的乡村描绘和乡土情调彰显了其胸中隐藏的怀旧情结。他们也都在其小说世界中构筑了一个淫荡肮脏的都市世界。现代男性知识分子在迎接现代文明的时候必然深深体会到压抑的束缚。在京海作家笔下这种压抑以"现代"的名义更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