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奇书,其中“《侈靡》大奇,宿儒难解”,它所提出的侈靡政策,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显得尤为奇特。郭沫若认为,《侈靡篇》“主张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兴工,大量就业。消费大,然后生产才可以促进;工作机会多,然后人民才不致失业”。胡寄窗、巫宝三也认为,它主张在产品积压、生产不振时,以侈靡消费促使生产振兴。这些解释都有将古人思想现代化之嫌,难以使人信服,因为生产过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才产生的。本文作者认为,侈靡  相似文献   

2.
《管子》的侈靡消费观理论非常独特,它根据俭、侈两种消费对发展生产部有利弊的关系,提出了把俭,侈两种消费有机结合,辨证统一地灵活运用的消费方式。又阐明了奢侈消费在特定条件下对生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其理论内涵看,它既认识到了消费与货币、消费与商品的关系以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又认识到了消费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刺激与促进作用,还认识到了消费调节市场、市场反映消费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异端消费是古代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异端消费思想主要包括以《管子》为代表的“侈靡”消费观、以陆辑为代表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和以郭子章为代表的“奢俭皆非”消费观等。在分析异端消费思想与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历史学和经济学解读.努力探求古代消费与现代消费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4.
侈靡消费观通常被认为是<管子>在消费领域的创新之处,是消费主义之合理性的有力佐证.其实,这种认识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侈靡消费观既不是<管子>的消费目的,更不是它的主流消费价值观.对此的厘清,有助于人们更为精准地把握<管子>的侈靡消费观,形成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促使科学发展观得以切实贯彻.  相似文献   

5.
(六)“俭刚伤事、侈则伤货”的消费论 为了实现“富国安民”的目标,必然要涉及产品的消费问题,即“俭”与“侈”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管子》作者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消费理论,即从所谓“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乘马》)的观点出发,既主张节俭,又提倡侈靡。 所谓“俭则伤事,侈则伤货”,按照一般的解释,就是说节俭会使生产停滞和流通不  相似文献   

6.
<正> 《管子》一书在先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反映的是黄老学派与法家的思想(其中也渗有阴阳家、兵家等思想),各篇虽非出自一人之手,但其哲学思想却是基本上前后一致的。本文不拟全面探讨《管子》的哲学观点,只就它的方法论思想,作一简要评述。(一) 先秦哲学发展到战国中期,已开始对思想方法及其基本原则作比较自觉的反思,《管子》书即反映了这一特点。正是在对方法论的反思中,《管子》作者提出了“心术”的基本原则:“实、诚、厚、施、度、恕,心术也。”(《七法》,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  相似文献   

7.
作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是对春秋初期管仲治国之术的继承与发展。《管子》“轻重”篇阐述的经济思想不宜等同于“设轻重渔盐之利”的管仲思想。文章分别从刘向校书、时代特征、傅玄等学者的辨伪三个方面论述了《管子》“轻重”篇是对管仲思想偏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连伟 《江淮论坛》2007,(6):131-137
“道”是《管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对《管子》道论的研究,主要以《管子》四篇为对象,这无形中局限了对《管子》道论的深入认识。从《管子》书的整体来看,《管子》的理想追求是圣王之道,它在本体论上表现为虚无之道,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表现为静因之道。  相似文献   

9.
马纳  马斗成 《晋阳学刊》2007,(3):122-123
礼、法思想是《管子》中的最核心思想之一,据《管子引得》[1],“礼”字凡出现117次;有关“法”的论述尤其多,“法”字凡出现385次,是《管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之一,其中还有多篇专论“法”的论文。《管子》一书有关礼、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其中关于礼、法关系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稷下儒家政治学说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照郭沫若、顾颉刚、冯友兰等学者较为一致的意见,现存的《管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各学术流派争鸣的产物,它客观地保留着诸多学派的学术思想。郭沫若还指出,“《管子》书当分析成若干类集以进行研究”(《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9页)。循此而行,对《管子》“轻重”经济理论和“心术”等四篇道家理论以及“水地”、“四时”等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令人瞠目的是,在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存在严重分歧。言《管子》为齐法家理论者有之,言为管仲学派者有之,言为稷下黄老学派著作者有之。平心而论,《管子》书中客观地保留着经济、商业、军事、  相似文献   

11.
《管子.内言》中的《法法》和《区言》中的《任法》、《明法》三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家思想,颇为引人注目。许多现代学者认为这三篇在全书中独具特色、自成一组,有人认为是慎到之作,有人称之为“道法派”或“道法家”。实际上这三篇虽然同为法家作品,思想上却有前后之不同。《法法》中势论一段为后人所窜入,原篇杂有较多的儒家思想,早于慎到;《任法》、《明法》受到秦晋法家、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晚于慎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人所作,更不是什么道法家作品。  相似文献   

12.
现行本《管子》中的《弟子职》篇,古代被认为是塾师教育弟子之法而作单行本传习。约至东汉时期被收入《管子》。《尔雅·释诂》:职,常也;此处即指常规、学规。宋代朱熹认为此篇是“言童子入学、受业、事师之法。”《管子集校》的作者郭沫若等认为它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一书,在先秦及西汉流布极其广泛,《韩非子·五蠹》:“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亦云管子之书“:世多有之。”据叶适《习学记言》,汉初研究“管子之学”的也大有其人。汉武独尊儒学之后,其书渐趋湮没,其学亦渐陵夷,学者已罕能知其书、鲜能言其学。数百年间,阙文错简,遗言漏字,当不可尽悉。李善注陆机《猛虎行》所引《管子》言语,乃转引自他人,已不见于当世之本,知唐初《管子》已非完本。宋晁公武《读书志》曰“:刘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则宋时残缺更甚。至明梅士享所刊又颠倒其篇次,弥为窜乱失真。…  相似文献   

14.
<正> 由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管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5—20日在淄博市举行。讨论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关于《管子》的断代、作者和体系多数同志对《管子》的断代持战国说,少数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其中有的认为,《论语》对管仲有详细记载,《管子》应成于春秋时期。也有的认为,该书提出的农本思想、富国口号及“富商大贾”““兼并”、“泉”(货币名)等,都是战国至秦汉间使用的思想概念,特别是《轻重》诸篇反对同姓王分封制,主张由国家控制政治、经济和货币流通,则反映了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的情况。还有的对个别篇章进行了考证,认为《问》篇成于春秋中后期,《版法》成于郑子产铸刑鼎之前,《小匡》成于齐语之  相似文献   

15.
<正> 尚贤者,推尚贤才也,亦即唯才是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大合唱中,这是一个高亢的音符。《管子》一书是后人关于春秋时期齐国治国实践的总结或理论性探讨。本文拟就其中的尚贤思想作以简要论述。一、《管子》谓“贤”之标准既尚贤,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贤。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用贤的目的不同,其“贤”的标准也不同。《管子》出于致国以霸的目的,认为:“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常,义立之谓贤。”(《管子·宙合》。下引《管子》只注篇名)这个“义”,亦即《牧民》篇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之“义”,是《管子》治国思想的四项政治纲领之一。关  相似文献   

16.
《管子》所提出的"侈靡"思想潜藏有治国理政的经济、社会、伦理三重维度价值,"侈靡"的真正目的是在全面拉动内需中刺激经济增长,在促进商业发展中增加就业机会,在缩小贫富差距中构建社会和谐,能有效奠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基础。这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管子·幼官篇》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奇在哪里?一是题目奇,“幼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奇。二是内容奇,篇中有明明是阴阳家的不少语句,但又有法家的政治和军事论说,二者杂糅,奇。三是图形奇,有《幼官篇》,又有《幼官图》,两者文字相合,实为一篇,但图形排列有异,奇。对于这样一篇奇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思想内容到历史背景,都使人摸不住头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经过将本篇与《管子》书中文意互相对应的各篇作比较研究;并以其他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它的历史背景,这样大体上可以寻出一个究竟,发两千多年来的隐微。故写此新考,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8.
异端消费是古代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异端消费思想主要包括以<管子>为代表的"侈靡"消费观、以陆辑为代表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和以郭子章为代表的"奢俭皆非"消费观等.在分析异端消费思想与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历史学和经济学解读.努力探求古代消费与现代消费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9.
消费方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如何看待现有的消费方式 ,以及怎样更新消费方式 ,这是关系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问题。本文立足于消费方式转变这个问题 ,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番阐述。一、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现行的工业社会的消费方式与农业社会“生存型”的消费方式不同 ,它不是建立在满足基本需要基础上的消费 ,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 ,具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 ,可称之为“奢侈型”消费方式。人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指的也就是这一种。奢侈型消费方式典型地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中。大…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管子的经济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一文中,叶世昌同志认为“阶级观点”与“阶级利益”是两回事,所以不完全同意我对《管子》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的分析,并指出“只能说《管子》经济思想反映了商人阶级的观点(也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观点)而不是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如果《管子》代表商人阶级的利益,在《管子》中就不应该“有许多直接抑制富商大贾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