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2.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3.
在周族人的早期历史上,邰这个地方十分重要,《诗·大雅·生民》曰: 即有邰家室毛传云:“邰,姜嫄之国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后稷于邰。”孔颖达疏:“言国后稷于邰,犹《文王》笺云‘国于周’。后稷以前未有国,于此始封也。”《史记·周本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  相似文献   

4.
刘巴墓光绪《巴陵县志》谓巴陵地名是因葬刘巴的坟墓而命名的,“刘巴墓,在府城西巴山庙后。”此乃录之《明一统志》:“刘巴墓,在岳州府城西门内巴山庙后。”而同治《巴陵县志》则称“巴山寺在城西门外,即巴山古刹。”巴山庙即巴山寺,也叫巴蛇庙。明初原在西门城内,后因西门濒临洞庭湖,屡遭湖浪冲击,湖岸严遭崩塌,墙基内徙,故巴山庙位于西门外,即今岳阳楼城门外下湖处。有“巴山巷,今为大西门通城外西十字街。”  相似文献   

5.
周婴《东番记》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周婴的《东番记》是研究台湾史的宝贵资料。但因其几无流传,学者多有传讹之失。本文作者根据北京图书馆藏明刊本及清钞本,对该书版本、撰述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理出该书与明陈第《东番记》、张燮《东番考》的渊源关系,认为该书是周婴创作而非转钞或摘引。由此,作者认为台湾省学者杨云萍与方豪先生就《东番记》作者及原书的学术之争可以解决了。今特将周赋原文附录于后以飨海峡两岸之同好,推动学术之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甘肃)八三年六期载司俊、司俭所撰《“龙城飞将”之我见》一文,对“龙城”之解,颇具灼见,值得重视,兹不具论。唯于其中小有失实之处,略申鄙见如次。该文说:“少年时代,在家乡北乡五里铺路西口尚看到过《西凉武昭王李公讳嵩之神道碑》。”(按:“嵩”当为“暠”之误,该文所引数处均误。)按所说此处之碑,系李镜清之神道碑,而非李暠之神道碑罹登寮蠢罴?以其为清末拔贡生,故临洮人称之为李拔贡。民国初期在任相当于省议长职务时,惨遭军阀马福祥杀害,其墓在碑  相似文献   

7.
陈琳墓考辨     
唐温庭筠有《过陈琳墓》诗,称“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不确。虽然,陈墓在邳志乘也有记载,《大清一统志》称:“魏陈琳墓在邳州界。”《咸丰邳州志》载:“陈琳墓,在旧城,见《元丰九域志》。”但现在旧城却无任何遗迹或有关传说。《邳州志》也未敢肯定,故在“陈琳墓在旧城”加上“今无考”的按语。清顾嗣立撰《温飞卿诗集笺注》亦曾提及此事。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为“广陵人”,《嘉靖维扬志》、《康熙宝应县志》和《乾隆盐城县志》均称为“广陵射阳人”,即今扬州宝应县射阳镇。此镇不仅为陈琳出生之地,亦为其埋骨之所。据《嘉靖维扬志·公…  相似文献   

8.
夏末商初,公刘居邠(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发展生产,势力渐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商后期,古公迁岐(今岐山周原),筑城垦田,经济、军事力量增长,戎狄被逐,小国归服。“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徐中舒先生在《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中说:太伯、仲雍奔荆蛮,“二人所至即江、汉流域;其后或因楚之兴盛,再由江汉而东徙于吴”;“太王之世,周为小国”,故“太伯、仲雍必率周人远征之师以经营南土”,“亦即太王翦  相似文献   

9.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0.
王思任文学思想畋论金一平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号遂东、连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所作有《王季重十种》等。鲁迅曾征引他的会稽“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污纳垢之地”表达民族气节;周作人、林语堂等则满口称誉他的小品文,施蛰存编...  相似文献   

11.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据《旧唐书》所载:“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①。析支,即今青海河曲一带;宕昌,即今甘肃宕昌;邓至,即今四川南平地区。周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成为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开始强盛起来。由此看来党项族的发祥地应在今甘肃、青海、四川接界地区。西夏人自己写的宫廷诗《夏圣根赞歌》的前三句与上述记载相符,汉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14.
读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了解古代中西交通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很有参考价值。古代中西交通中的吐蕃路吐蕃人即今藏族同胞,其主要居地,即今西藏。“吐蕃”应该读为“吐播”,西方各国称藏族为Tibet,中国古代文籍中亦作“图伯特”,大概是原来的译音。《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旧唐书·吐蕃传》微异,说“吐蕃在长安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每与氐并提,称为氐羌。氐羌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境内强大的少数民族,氐可能就是Tibet的缩音。  相似文献   

15.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16.
温国寺是唐长安城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但地面遗迹今已荡然,因此其所在地点,尚需考探。 温国寺亦称实际寺。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载,其位置在“朱雀街西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含光门,街西从北第一曰太平坊。西南隅温国寺。”宋人宋敏求《长安志》所记大略与此相同。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更详:“西南隅温国寺,(本实  相似文献   

17.
漆园考     
<正>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尝为蒙漆园吏”。而漆园在今什么地方,众说不一。新版《辞海》云:“一说在今河南商邱市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北,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新版《辞源》云:“《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在曹州冤句县北。冤句,今山东曹县地。”又云:“今安徽定远县,河南商邱县都有漆园,也有庄周为吏的传说。”我们认为漆园故地“在曹州冤句县北”一说较为可靠,具体言之,即今菏泽市城西稍  相似文献   

18.
古代榆中考     
秦以前的榆中 榆中之名,史籍早见,地在今何处,其说不一。《辞海·榆中》条说: 榆中 古地区名。战国时赵武灵王西略地至榆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故地所在自来说法不一,三国魏苏林说在上郡,指今陕西省的东北角。唐张守节说在胜州北河北岸,即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二说都认为榆中即榆溪塞所在。晋徐广、北魏郦道元说在金城,即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一带,与榆溪塞不在一处。  相似文献   

19.
崆峒山释辩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水从西下。极目高萃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几句,对崆峒山现有两种解释,一说在甘肃岷县,泾渭两水都发源陇西,所以说“疑自崆峒来”;一说在甘肃境内。《康熙字典》所列,《唐书地理志》崆峒在岷州溢洛县。《史记注》在陇右。《雍州录》在原州高平县即笄头山泾水发源。今平凉府西即崆峒山,有广成子宫。前说依据《唐书地理志》,沿用了《唐宋诗举要》中的观点,唐时地图册也是这样标记的。但是今天岷县的  相似文献   

20.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