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实现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密不可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前提,是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证,是实现环境知情权价值理念的必然途径。然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面临缺乏真实性、及时性,失灵现象频发,信息不公开成为常态几大问题。其缘由在于政府环境责任意识淡薄,未给予环境信息公开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的维稳悖论盛行,不稳定幻像的主观感觉强烈;我国环境知情权的相关立法甚少,法律未发挥利导作用。探究我国环境知情权缺失现状及其缘由,对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环境的日益恶化的现实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公开成为公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使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提高环境执法效率,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11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后简称《办法》)出台,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开启了新的一页。该办法对于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为推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环境信息公开也会由此变得有章可循,对加强环保部门的依法行政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4.
企业环境行为问题,特别是企业不当的环境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能够驱动污染企业积极实施绿色环境行为,基于此文章引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致立于驱动企业环境行为朝着理想的状态演化,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条件,构建了政府、污染企业与公众的演化博弈模型,建立三主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得到不同情况下政府、企业与公众的演化稳定策略,探索第三方国际环境介入下的三方决策主体的演化路径和规律,进一步揭示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的应用价值。最后,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影响三主体最终策略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政府策略选择对企业是否加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公众是否参与监督企业加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具有引导作用,公众是否监督企业加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影响企业是否加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政府、企业与公众三主体的最终策略选择不仅与各主体的初始参与比例有关,同时与其余参数的初始值有关。在不同背景下,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通过理性决策和策略选择,使得三方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能够朝着理想方向演化联合有效遏制企业不当的环境行为,为企业绿色环境行为的积极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自愿定期的在财务报告之外发布自己的环境报告。由于它是企业评价自身的环保行为并向行政部门和公众公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使得这些报告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和政府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的桥梁。通过概述中日家电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实践动态并进行比较,旨在对我国家电企业环境报告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政府信息.既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2008年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步入法制化轨道。那么.政府信息公开务例落实的情况如何?当前政府信息公开能否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陈慧玲 《科学咨询》2007,18(1):43-44
通过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分析,说明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方式应引入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之中,同时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提出现阶段应以涉海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海洋管理中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8.
杜芸 《经营管理者》2013,(30):301-301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知情权、建立阳光政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建设民主政治的标志,然而,政府在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公开需求时,却存在公开意识薄弱、行政公开主体不清、信息公开法律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在知情权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树立现代化公开理念、落实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以改善政府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三周年。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2年《法治蓝皮书》。在调研的26个省级政府中,仅9地政府透明度及格,及格率三成。蓝皮书指出,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标准亟待细化。政府信息公开应注重公开效果,既要明确公开重点,满足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更要保障政府信息方便公众获取、能让公众看懂。  相似文献   

10.
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发挥其最大效益 ,方便广大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和服务 ,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本文论述了我国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立法 ,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又是一年春草绿。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着盎然的春意。今年4月,各级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办法的相关文件陆续问世。这些文件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起在5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举措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必然会打破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推动政府工作真正走向公开、透明。4月,国务院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规则》内容更加科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国内环境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指数),同时对国内113个城市2008年度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从习近平到李克强,再到其他几位政治局常委,这几天新华社连续发布的介绍领导人的人物特稿,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这一次新华社人物特稿最大的亮点,就是介绍了领导人的家庭情况,配偶和子女的工作情况,让领导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当然,也是借这种方式向舆论和公众公开自己的家庭信息,坦诚接受舆论的监督。尤其是在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和公开渐而不进,甚至近乎陷入停滞的情况下,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开尤其可贵,它有可能在示范中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年来凸显的问题和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极大期待。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不断将信息公开工作向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推进。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公众知情权,强化行政法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涉及应急制和信息公开法制两个领域,由于目前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建议从规范化、救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层面,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要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程序就是建立信息公开、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公众参与等程序机制。首先,信息公开是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公众参与的前提。各级政府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应主动公开拟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项目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披露率低、披露信息以历史信息为主、公众对环境信息需求不足、披露信息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促进公众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政府自利性属性应该得到承认,经济人假说同样适用于政府。对政务公开进行自成系统的理论研讨,有助于该学科的尽快成熟与发展。一、政务公开的动因即使得政府公开其政务信息的因素。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加之个别官员违规操作、暗箱操作与不当操作,造成政府信用缺失。政治代理人可能利用其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1,(11):138-139
政府第一时间传递权威声音能增强公信力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近年来网络快速发展,网民快速增加,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诉求不断上升。这要求政府及时公开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也要及时让公众了解。政府公开透明产生的效果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突发事件中政府越是第一时间、第一平台传递最权威的声音,越能够增强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环境政策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多主体关系分析、演化博弈理论、情景模拟仿真方法,构建政府和企业、公众和企业的两方演化博弈模型以及政府、公众和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情景模式和不同执行力度下的政策模拟仿真,综合探究政府、公众、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行为策略选择和系统演化轨迹。研究发现:(1)两方演化博弈模型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与其成本收益密切相关,但有效的公众参与为企业在成本小于收益情况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行为提供了可能,即公众参与是企业改变短视行为、进行前瞻性创新的关键因素;(2)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下,政府和公众的稳态条件与单独考虑政府和单独考虑公众的稳态条件相同;但企业的稳态条件则需考虑公众举报对企业声誉带来的影响,其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3)情景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环保宣传、技术创新激励、环境管制、公众关注、公众举报强度的增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演化速度不断加快,即不同类型的政府行为与公众参与均会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总结而言,在政府行为外生引导的基础上,应着重激发公众参与的重要调节效应,从而以企业利润为抓手引导绿色技术创新行为进入内生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